耀世娱乐
欧盟裂痕!德国公然对冯德莱恩说不
耀世娱乐介绍
耀世娱乐介绍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欧盟裂痕!德国公然对冯德莱恩说不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政治生涯,最终走向了终点。这并非突发事件,而是她主导的两场高风险“战役”——一份引发内讧的巨额预算,以及一场撕裂欧盟的对华贸易战——如何深刻地激化了欧盟内部矛盾,并最终将她推下政治舞台的必然结果。

钱袋子:惹出大麻烦

全球经济近来疲软,通胀数据居高不下。这让欧盟各成员国的政府和民众,都承受着巨大的财政与生活压力。

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委员会却在2024年初抛出了一份惊人的提案:一份针对2028年至2035年七年期的预算草案,金额高达2万亿欧元。

要知道,欧盟当前的七年期预算还在1.2万亿欧元左右。这份新草案的“膨胀”显而易见,其具体支出分配,更是被外界批评为“混乱”且“不透明”,难以看清资金流向和效益。

面对如此“高昂”且缺乏清晰度的预算,以德国为首的多个欧盟主要出资国立即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反对。他们痛斥这一提案完全是“时机不当”,在经济尚未完全复苏时盲目扩张开支,是无法被接受的。

德国的担忧不无道理,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他们深知这将意味着自身将承担更重的财政负担,成为这笔天文数字预算的“主要买单者”。

同时,预算案中还计划大幅削减传统的农业补贴,将这部分资金从目前的3870亿欧元降至3000亿欧元。这直接触及了依赖农业发展的成员国的核心利益,引发了这些国家,尤其是相对贫穷的农业大国的强烈反弹。

为了弥补资金缺口,欧盟委员会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税”方案,预计每年能筹集250亿至300亿欧元。但这无疑又给本就压力重重的各国财政雪上加霜。

冯德莱恩在预算案上的强硬推进,让外界看到了其高度集权式的管理风格。许多观察家评论,欧盟委员会的会议仿佛成了“橡皮图章”,关键决策的透明度备受质疑。

这种决策方式不仅未能有效安抚成员国对预算透明度和财政负担的担忧,反而加剧了欧盟内部的隔阂。预算案的争议,只是欧盟内部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一个缩影。

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利益诉求的巨大差异,使得任何一项涉及共同财政的大手笔都可能引发激烈的内部冲突。这为接下来一场更加猛烈的风暴埋下了伏笔,预示着欧盟团结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电车战火:引火烧身

正当欧盟内部为庞大预算案争执不下之际,另一场针对外部的“战役”又被冯德莱恩点燃,这一次矛头直指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2024年初,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

其理由是所谓的“不公平补贴”,声称中国政府为本土电动车企业提供了过多的支持,导致其产品在欧洲市场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一举动,也反映了欧盟试图保护其日渐衰弱的传统汽车产业的迫切心情。

事实上,中国电动汽车近年来的发展势头确实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凭借在电池技术、生产效率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电动车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

数据显示,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的区区3%,迅速飙升至2023年的15%,这无疑给欧洲本土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的转型速度明显滞后,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难以匹敌。

中欧双方就电动汽车关税问题,在布鲁塞尔举行了长达八轮的谈判,历时20余天。中方在谈判中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共享数据、价格承诺、技术转让甚至合资建厂等。

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未能弥合分歧,谈判于2024年6月宣告破裂。随之而来的是,2024年7月1日,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草案。

在原有10%的进口关税基础上,欧盟又加征了额外税率。根据草案,比亚迪将被加征17%的关税,吉利为18.8%,而上汽则面临高达35.3%的惩罚性关税。

对于其他配合调查的中国企业,税率在20.7%至35.3%之间浮动,不配合调查的企业则一律按35.3%征收。这意味着,部分中国电动汽车在进入欧洲市场时,将面临最高达45.3%的总税率。

这将大幅提升其在欧洲的销售成本,严重削弱其市场竞争力。仅仅四天后,即2024年7月5日,中国迅速宣布了强硬的反制措施,对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予以坚决回击。

中国启动了对欧盟猪肉和白兰酒的反倾销调查,并对美欧大排量汽车加征关税。这些反制措施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精确打击了欧盟内部对华出口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和国家。

每年欧盟对华出口的猪肉价值高达几十亿欧元,西班牙和丹麦等猪肉出口大国因此首当其冲,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法国的白兰地产业也遭受重创。

仅2023年,法国对华出口的白兰地就超过15亿欧元,占其全球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法国的酒农们将面临市场萎缩和订单锐减的困境。

同时,对美欧大排量汽车加征关税的决定,更是直接冲击了德国等以豪华车出口为主要支柱的欧洲传统车企。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利益,深知任何贸易摩擦都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

这场由冯德莱恩主导的贸易战,不仅未能有效保护欧洲产业,反而引来了中国有力的反击,使得欧盟内部各成员国因自身利益受损而互相指责,内部裂痕进一步加剧。贸易战带来的直接经济后果,也直接动摇了冯德莱恩的政治基础,将其领导力危机推向了高潮。

内忧外患:冯主席下课

预算案的僵局未破,对华贸易战又告失利,双重困境如同两把利剑,彻底将冯德莱恩推向了风口浪尖。这两场“战役”不仅暴露了她决策过程的高度集权和缺乏透明度,也凸显了其在处理欧盟内部复杂利益时的低估。

冯德莱恩在重大政策上的“一意孤行”,以及其被指责的“亲美”路线,让她在欧盟内部遭到了空前的孤立。早前就有所谓的“短信门”事件,引发了外界对其决策透明度的质疑。

更甚者,她还被指控试图与极右翼议员联手,以巩固其连任地位,这进一步引发了中间派和左翼的不满。尽管她在欧洲议会的信任投票中幸免于难,但那次投票本身就是一次严肃的警告,表明她的支持基础并不稳固。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对此毫不留情,多次公开批评冯德莱恩的政策。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冯德莱恩该走了”、“冯德莱恩把欧盟带进死胡同”。

这些言论无疑加剧了欧盟内部对冯德莱恩领导力的质疑。面对贸易战带来的实际损失,德国车企、法国酒农、西班牙和丹麦的猪肉出口商等,都开始公开抱怨冯德莱恩的激进政策,认为其未能充分考虑经济后果。

这使得本国产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一些欧盟外交官和德国政府首席发言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质疑冯德莱恩的政策是否过于激进,是否脱离了成员国的实际经济利益。

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呼吁欧盟实行“独立的政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冯德莱恩亲美路线和过于激进的“去风险”策略的一种反思和批评。

这种来自成员国、行业领袖以及内部高层的多重压力,使得冯德莱恩的政治处境日益艰难。到了2025年初,欧盟内部的不满情绪已经爆发到无法抑制的程度,关于冯德莱恩辞职的呼声越来越高。

最终,在2025年7月,欧盟内部达成了广泛共识,一致要求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辞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她的下台,不仅是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更是欧盟在内外挑战下,如何平衡统一与多元的深刻反思。

笔者以为

冯德莱恩的离任,标志着欧盟在追求战略自主和内部整合道路上遭遇的一次重大挫折。这充分表明,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复杂交织的格局下,任何脱离成员国实际利益、过于激进或缺乏透明度的政策推行,都将加速内部裂痕的显现,最终使得“欧洲梦”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