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战机神话破灭?埃及取消苏-35订单,军方直指技术性能不足
你们有没有想过,一款被俄罗斯吹嘘为“4.5代最强战机”的苏-35,居然因为雷达“近视”、发动机“发烧”而被客户退货? 最近埃及军方高层首次承认:2018年取消24架苏-35订单,根本不是迫于美国压力,而是这架战机存在致命技术缺陷!
雷达落后一代,实战中成了“睁眼瞎”
埃及技术团队实测发现,苏-35配备的“雪豹-E”PESA雷达(无源相控阵)用的还是老掉牙的砷化镓技术,而法国阵风、美国F-15早已普及氮化镓AESA雷达。 纸面参数号称探测400公里,实际对抗环境中连200公里都够呛,追踪多目标时频繁“走神”,甚至误将民航信号识别为威胁目标。 面对以色列的F-35I,苏-35的雷达反应就像拿望远镜找隐形人——根本抓瞎!
电子战系统形同虚设,防弹衣变纸盔甲
更让埃及工程师冒冷汗的是苏-35的电子防护能力。 测试中,它连土耳其“旗手”无人机的干扰都扛不住,被戏称为“举着火炬夜袭”——还没发现敌机,自己先暴露了。 现代空战70%胜败取决于电子对抗,而苏-35的Khibiny电子战套件在中东这种“电子战修罗场”,简直是让飞行员裸奔上战场。
发动机推力猛,却成了红外导弹的活靶子
AL-41F1S发动机推重比1.1的数据看似漂亮,但实战中却是“死亡陷阱”:工作时像大号暖炉,红外信号强到隔老远就被锁定。 埃及飞行员吐槽,高温环境下推力还不稳定,夏天地表40℃时曾出现故障报警被迫返航。 再加上油耗惊人,挂满武器航程直接缩水30%,远不如埃及现役F-16的发动机实惠。
俄罗斯军工的遮羞布被撕开了
埃及的评估报告直接捅破了俄式武器的三大泡沫:
电子工业全面落后:中西方普及的氮化镓雷达组件,俄罗斯至今无法量产,军用芯片甚至依赖走私;
系统整合能力拉胯:雷达、电战、数据链各自为政,就像给智能手机装计算器处理器——单看跑分高,用起来卡成狗;
实战神话全是水分:在叙利亚打游击队刷战绩,遇上现代化对手立马露馅——黑海被乌克兰击落的苏-35才是真实水平。
中东国家集体用脚投票
埃及放弃苏-35后,转头就加购30架法国阵风(总价46亿美元)并评估美国F-15EX。 这波操作引发连锁反应:阿联酋暂停洽谈苏-75“将军”订单,阿尔及利亚虽接手埃及退货的24架苏-35,却同步缩减俄制装备采购比例,连传统亲俄的叙利亚都在私下接触中国战机。
美国施压? 埃及军官:别甩锅了!
虽然美国确实挥舞过《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CAATSA),威胁切断埃及每年10亿军援,但埃及军官强调:技术缺陷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苏-35真如宣传般强大,我们完全可以顶着压力接收,但测试证明它连埃及的‘作战独立性’需求都达不到——没有预警机支持根本玩不转! ”
俄罗斯军火商遭遇寒冬
苏-35的翻车只是俄制武器崩盘的缩影:印尼取消11架订单,越南暂停苏-30升级,印度早以“技术限制”为由放弃采购。 更扎心的是,乌克兰战场已击落超40%的俄军现役苏-35机队,连交付伊朗的计划都屡次延误。去年莫斯科航展上,苏霍伊展台门可罗雀的场景,成了俄罗斯军工的最佳注脚。
中国战机意外躺赢?
埃及转向后,歼-10C和歼-35突然进入采购清单。 巴铁空军对歼-10CE“无缝兼容霹雳-15导弹”的实战好评,让中式装备存在感飙升。 不过埃及的教训也敲响警钟:国产战机若想彻底取代俄货,电子战抗干扰能力和发动机隐身性仍是必答题。
中东土豪们砸钱买武器的逻辑彻底变了:超机动翻跟头? 过时了! 体系化作战、电子对抗、隐身生存——这才是真王道。 当埃及军官在报告上签下“技术不合格”时,俄罗斯军工的最后一块金字招牌,已被扔进了波斯湾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