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银行“只催不收”的真相!原来内部打着这样的算盘
晚饭过后,小区长椅上,张哥正跟老邻居抱怨:“信用卡欠了8000块,逾期快一个月了,银行天天打电话催,可除了电话,没见有人上门要,也没说起诉——你说他们这是‘只打雷不下雨’,还是憋着啥坏?”旁边开小卖部的刘叔接话:“我去年欠了5000,也是催了俩月,后来协商还了本金,利息免了——银行好像不是非要逼死咱,就是老打电话烦得慌。”最近不少人都有这疑问:明明欠了银行钱,为啥银行只催不“硬收”?
一、先搞懂:“只催不收”不是不管,是合规框定的“缓冲期”
银行再想收钱,也不能乱来——从催收方式到“动手”时机,全被监管政策卡得死死的,“只催不收”其实是按规矩走的“缓冲阶段”:
1. 逾期初期(1-90天):优先“软催收”,是政策要求
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逾期1-30天,银行只能发短信、打电话提醒,而且每天电话不能超过3次,晚上10点到早上8点不能打;逾期31-90天,能上门催收,但必须提前24小时通知,还得去持卡人常住地或工作地,不能去家里堵门、骚扰邻居。
朋友说:“去年有个催收员没提前通知就上门,被用户投诉到银保监会,银行不仅赔了礼,还罚了催收员2000块——不是银行不想硬来,是监管红线碰不得,一旦违规,罚的钱比收回的欠款还多。”
2. 没“硬收”,是没到“收”的节点
银行眼里,逾期分“可挽回”和“不可挽回”:逾期1-90天属于“关注类贷款”,用户大概率是暂时没钱,不是恶意拖欠,这时候催一催,80%的人会慢慢还;只有逾期超过90天,才归为“次级类贷款”,属于“高风险坏账”,银行才会考虑起诉、申请财产保全。
比如张哥逾期30天,欠8000块,银行算过账:这时候打电话提醒,成本只要50块,大概率能催回;要是现在就起诉,光诉讼费、律师费就得2000多,反而亏了——“不是不收,是没到时候,得等‘缓冲期’过了,确认用户真还不上,才会走法律程序。”
3. 不敢“硬收”,怕触发“恶意催收”红线
现在监管对“硬收”管得特别严:不能爆通讯录(比如给张哥的父母、同事打电话催款),不能威胁恐吓(说“不还就抓你坐牢”),更不能扣用户的工资卡、社保卡——这些行为全属于“恶意催收”,用户一投诉,银行轻则被罚款,重则暂停信用卡业务。
朋友举了个例子:“之前有个用户逾期5000块,催收员给用户单位打电话,结果用户丢了工作,反过来告银行,银行最后不仅免了用户的利息,还赔了3000块误工费——现在谁还敢乱‘硬收’?”
二、银行的“小算盘”:催比收好,划算得多
别以为银行“佛系”,其实每一步都在算“成本账”——“只催不收”不是心善,是“催”的性价比比“收”高太多:
1. “催”的成本,比“收”低一大截
银行算过一笔明账:催一笔逾期1-90天的欠款,电话催收成本50-100元,上门催收200-300元;但要是起诉,单笔诉讼费50-300元(按欠款金额算)、律师费2000-5000元,要是用户名下没财产,最后还是收不回,等于白扔钱。
比如张哥欠8000块,要是现在起诉,银行至少花2500元成本,就算赢了官司,张哥每月还500,得16个月才能收完,回本周期太长;而电话催3个月,张哥慢慢还,银行只花150元成本,反而赚——“对银行来说,能靠催收回款,就绝不走法律程序,毕竟赚钱的核心是‘低成本回款’。”
2. 怕“逼太紧”,用户直接“摆烂”
银行最怕一种情况:用户本来想慢慢还,结果催收逼得太狠,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还不上,爱咋咋地”——这时候欠款就真成了“坏账”,银行一分钱都拿不到。
朋友说:“去年有个用户欠1万块,催收员天天打电话骂他,结果用户直接换号、搬家,逾期一年多,银行花了5000块起诉,最后只追回3000块,亏得底朝天——现在我们都要求催收员‘好好说话’,比如跟用户说‘能还多少先还多少,我们可以协商还款计划’,反而能提高回款率。”
3. 算“坏账率”:催回来就是“业绩”,收不回就是“亏损”
银行有个核心考核指标叫“不良贷款率”,逾期90天内的欠款,只要催回来,就不算“不良”;要是逾期超90天还收不回,就计入“不良”,影响银行的评级和利润。
比如某银行信用卡中心,每月有100笔逾期欠款,只要催回80笔,不良率就控制在20%以内,符合监管要求;要是直接对这100笔都起诉,最后可能只收回50笔,不良率飙到50%,领导都要被问责——“所以对银行来说,优先催收是‘保业绩’,起诉只是‘最后手段’。”
三、用户应对指南:别慌,这样跟银行打交道最划算
遇到银行“只催不收”,别光烦,学会跟银行沟通,反而能少花钱、减压力:
1. 逾期初期别躲,主动联系银行
别以为“不接电话就没事”——越躲,银行越觉得你是恶意拖欠,反而可能加快起诉节奏。正确做法是:逾期10天内,主动打银行客服电话(比如信用卡背面的400电话),说清楚“暂时没钱,但愿意还”,比如跟张哥一样欠8000块,可以说“每月能还1000,能不能分8期还,免点利息”。
朋友说:“只要用户有还款意愿,银行90%会同意协商,比如免掉滞纳金、降低利息,甚至延长还款期限——毕竟银行要的是钱,不是跟用户赌气。”
2. 识别“违规催收”,该投诉就投诉
要是银行催收违规(比如爆通讯录、深夜打电话、上门骚扰),别忍——直接打12378银保监会投诉电话,或者在“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官网投诉,银行很快会主动联系你协商,还可能赔礼道歉。
比如之前有个用户被催收员爆了通讯录,投诉后,银行不仅免了他的5000块利息,还赔偿了2000块精神损失——“监管是用户的‘靠山’,遇到违规催收,一定要拿起这个武器。”
3. 真还不上?协商“停息挂账”
要是确实没钱,比如失业、生病,能申请“停息挂账”(官方叫“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逾期后,用户能和银行协商“停止计息,分6-60期还款”。
比如张哥要是失业了,能提供失业证明,跟银行协商分24期还8000块,每月还333元,不用付利息——“但要注意,停息挂账会影响征信,直到还清欠款后5年才消除,要是后续要贷款买房,得谨慎考虑。”
晚上,张哥照着朋友说的,给银行打了客服电话,协商分8期还8000块,免了200多块利息,挂了电话跟刘叔笑:“原来银行不是‘憋着坏’,是怕亏成本,也怕我摆烂——早知道主动沟通,就不用烦这一个月了。”其实银行“只催不收”,既不是心善,也不是套路,是监管框定的“理性选择”:对银行来说,低成本催回欠款是最优解;对用户来说,别躲、主动沟通,反而能少吃亏。毕竟银行要的是钱,你要的是减压力,好好谈,大多能找到双方都满意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