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一句话不说,曹丕却选他:大佬的智慧全在藏里
贾诩一句话不说,曹丕却选他:大佬的智慧全在藏里
大唐那会儿,郭子仪的府邸,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那大门是常年敞开的,连个遮拦都没有。别说前院了,就连他跟夫人在后院说点体己话,外头的人伸长脖子都能瞅见。
底下人急得不行,说王爷您这功劳太大了,皇帝心里能不犯嘀咕?多少双眼睛盯着您,就盼着抓您的小辫子,您这么着,不是把把柄往人家手里送嘛。
郭子仪端着茶杯,慢悠悠地吹了口气,笑了。他说,我手里捏着几十万兵马,要是再把家门一关,搞得神神秘秘的,那皇帝晚上还能睡得着觉?我就是要让他看,我郭子仪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一点见不得人的事儿,他看明白了,也就安心了。
这老头子,精明得跟个猴儿似的。他这不是傻,是把自己的那点“私心”藏得滴水不漏。他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场“真人秀”,所有人都成了观众,反倒没人能在他背后捅刀子了。
平定安史之乱,那功劳比天还大,皇帝赏赐下来,金山银山,良田豪宅。郭子仪眼皮都不眨一下,转手就把大半家当分给了底下的弟兄们。
有人替他不值,说王爷,这是您拿命换来的,凭什么便宜了那帮小子?郭子仪摆摆手,说功劳是大家伙儿的,我一个人吃不下。这话一传出去,三军用命,谁不念他郭子仪的好?后来他几次三番被人构陷,眼看就要掉脑袋,都是这帮受过他恩惠的将士们,豁出命去保他。
你看,这叫藏住私心。好处分出去,人心才能收回来。那些总想着把所有便宜都占尽的人,最后往往是输得最惨的那个。
说到藏,三国时期的贾诩,那才叫一个登峰造极。这哥们儿在曹操手底下当差,纯属半路出家,根基不稳,所以他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少说话,多看戏。
尤其是在曹操那几个儿子争太子位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曹丕和曹植,今天你写首诗,明天我作篇赋,身边都围着一帮文人墨客,天天开“粉丝见面会”,就为了在曹操面前刷存在感。
曹操也头疼,好几次开会,故意把贾诩叫过来,想听听他的意见。结果呢,曹丕他们说得口干舌燥,唾沫星子横飞,贾诩就跟个木头桩子似的,杵在那儿,眼观鼻,鼻观心,屁都不放一个。
曹操急了,点名问他:“文和,你怎么看?”
贾诩这才慢吞吞地拱手,不答反问:“我在想个事儿。”曹操说:“想什么?”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是怎么败家的。”
说完,又闭嘴了。
曹操是什么人?一点就透。袁绍废长立幼,结果兄弟阋墙,偌大的家业灰飞烟灭;刘表宠爱小儿子,搞得荆州一团乱麻,最后便宜了外人。贾诩一个字没提立谁,却把不立长的后果血淋淋地摆在了曹操面前。当天,曹操就拍板,立曹丕。
事后,曹丕专门跑去感谢贾诩。贾诩只是淡淡地说,这是主公英明,跟我没关系。
这叫藏住锋芒。你肚子里的货再多,也别急着往外掏。话说三分,点到为止,既办成了事,又没得罪人。不像有些人,逮着个机会就想当老师,非要显摆自己比别人高明,结果呢?枪打出头鸟,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他。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适时地“示弱”,不是真弱,是给别人留足面子,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藏锋芒,藏私心,都还算是有迹可循,最难的,是藏住情绪。
西晋那会儿,羊祜在荆州跟东吴的陆抗对峙。俩人是战场上的死对头,私底下却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有一次,陆抗生了重病,遍寻名医都没用。羊祜听说了,二话不说,派人送了一剂药过去。
羊祜手下的将领们炸了锅,说大都督您疯了?陆抗是什么人,那是我们的死敌!他送来的东西,保不齐就是毒药,您可千万不能喝!
羊-祜听完,拿起药碗,看都没看,一饮而尽。然后对身边的人说:“陆抗的气量,我信得过,他不是那种背后下毒的小人。”
这事儿传到陆抗耳朵里,陆抗沉默了半天,长叹一声,对手下说:“羊祜的德行,连我都自愧不如。我们以后,别再想着占他什么小便宜了。”从此,吴晋边境,太平了好一阵子。
你想想看,在那种两军对垒、杀气腾腾的氛围里,面对敌人送来的东西,正常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怀疑、恐惧。但羊祜硬是把这种情绪压了下去,他用自己的气度,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危机,也赢得了一个可敬对手的尊重。
人活一辈子,谁没点脾气?可你要是让脾气牵着鼻子走,那这辈子就完了。遇到事儿,先别急着跳脚,心里默数三个数,天大的火气也能压下去一半。能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控制住自己的人生。
说到底,无论是郭子仪、贾诩还是羊祜,他们玩的都是一种顶级的生存智慧,就一个字——“藏”。藏的不是阴谋诡计,而是一种清醒和克制。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什么时候该露,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这种“藏”,不是让你变得圆滑世故,畏首畏尾。它更像是一种内功,是你在看透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之后,沉淀下来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它就能帮你稳住阵脚,让你在乱局之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