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他是李鹏的父亲,革命先驱,曾在江苏组建红十四军等三支红军队伍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他是李鹏的父亲,革命先驱,曾在江苏组建红十四军等三支红军队伍

他被称为“巴蜀英才”,是我党早期参与领导军事斗争的先驱之一。他学生时代就任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领导学生运动。土地革命时期曾任中共江苏省军委书记,先后在江苏境内组建了包括红十四军在内的三支红军队伍。1931年他英勇就义时年仅28岁。2009年9月10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叫李硕勋,国务院原总理李鹏的父亲。

李硕勋出生于1903年,四川高县人,早年在宜宾、成都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结识了吴玉章等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从事革命活动。后因遭到军阀通缉,于1922年底到北京读书,1923年进入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办的上海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先后听过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等著名共产党人的课,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他积极参加上海革命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在斗争中被选为上海学生联合会代表和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同时他还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领导了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组织)的工作,推动了声势浩大的罢课、罢工、罢市斗争。1925年至1926年,先后主持召开了第七、八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对推动全国学生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他和妻子赵君陶(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赵世炎的妹妹)也是在革命道路上相识相爱,结为夫妇。婚后,夫妻二人携手并进。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正在北伐途中的李硕勋和组织商议之后,星夜驰奔赶到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同年10月,起义南下部队一部由朱德率领到达赣南会昌一带,李硕勋受朱德委派,赴上海向党中央请示工作。他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到达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了南昌起义军在赣湘粤边艰苦转战的情况,后被党中央留在上海从事党的白区工作。

1928年4月,他被党中央派到武汉工作,因被敌人注意无法与党组织接头而返回上海,先后被任命为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军委书记,后又任浙江省委代理书记。1929年春再回上海,任中共沪西区区委书记。同年秋改任中共江苏省军委书记,和省委书记李维汉一起领导江苏的武装斗争。1930年任中共江南省委(江苏、安徽、浙江和上海市)军委书记。

在担任江苏省委军委书记期间,他积累了建立人民军队的丰富经验。大革命的失败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工农红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省委的领导下,1930年4月,他把苏北南通、海门、如皋、泰兴等地的农民武装统一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何昆(何坤)和李超时曾先后担任红十四军军长。9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派舰艇封锁通海如泰地区过江通道。面对危急形势,中央军委决定红十四军暂时停止活动,坚持半年多的红十四军武装斗争最终失败,余部加入中央苏区战斗。

李硕勋 李超时

红十四军艰苦作战的时候,李硕勋在江苏海蚌(徐州、海州和蚌埠)组建了红十五军,以陈资平为军长,下辖三个师。因为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红十五军组建起来后便盲目向县城发动进攻。战斗中,军长陈资平被捕,队伍被打散,红十五军在国民党军进攻下失败。

同年8月,李硕勋在江阴组建了红十七军,以蒋雄(蒋云)任军长,并调朱松寿等革命骨干参加红十七军领导工作。江阴红军1930年9月获得红十七军番号后,一直坚持到1934年年底,历时7年多,先后举行了大小十数次暴动和反围剿斗争,在血风腥雨的武装斗争中,锤炼了不少革命骨干,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到半年时间,李硕勋便成功组建红军三个军,足见他的组织能力。由于这几支红军活动的地区地势平坦,没有可以隐蔽大批军事人员的地方,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建立这样的武装力量很不容易。最终因势单力薄,在和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斗中被打散,何昆等优秀红军将领都英勇牺牲。

正如当年的江苏省委书记李维汉谈起李硕勋时所说的:“组建红14军、红15军、红17军,是李硕勋以及其他的同志,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李硕勋组建的红军三个军在革命中被敌人冲散,但我们仍无法否定李硕勋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931年5月,中央决定调他去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七军政委,他愉快地接受任务,取道香港,转赴红七军。就在他抵达香港准备转往红七军的时候,突然接到中央电报。原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蔡和森不幸被捕,英勇牺牲。广东省委向中央报告,希望派一位负责同志来广东主持工作。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中央改变了原定让李硕勋去红七军的决定,任命他为广东省委军委书记。

同年7月,他在去琼州(今海南岛)检查指导工作途中,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

在狱中,敌人对他用尽酷刑,妄图从他口中掏出党的机密。但他忠贞不屈,不论敌人如何严刑拷打,除了“我是共产党员”的回答外,没有让敌人得到一丝一毫的东西。敌人打断了他的腿骨,打烂了他的皮肉,但摧不垮他的浩然正气。他在狱中给妻子赵君陶写信,表达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妻儿的至深情感、无限期望。

1931年9月中旬的一天,李硕勋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押出监狱。由于他的腿骨被打断,不能行走,敌人用竹箩把他抬到刑场。这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慷慨赴死,从容就义,年仅28岁。新中国建立后,朱德为烈士题跋:“硕勋同志临危不屈,从容就义,是人民的坚强战士,党的优秀党员。

在失去丈夫的艰难岁月里,赵君陶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妥善保管着丈夫给自己留下的简短遗书,并将儿子李鹏抚养成人。而李鹏通过日后的革命洗礼,也成为国务院总理。

直到1951年,李硕勋的生前好友李一氓在《新观察》杂志发表了《革命先烈李硕勋》一文,首次向社会公开了这封珍贵的遗书,激励后人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