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美智库推演台海!竟叫嚣仅需32架F-35,把中国当伊朗了?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美智库推演台海!竟叫嚣仅需32架F-35,把中国当伊朗了?

今年8月,美国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台海兵棋推演报告,结论让人咋舌:美军只需32架F-35A和32架F-15EX,就能撕开中国防空网,为B-2/B-21轰炸机铺平纵深打击的道路。

这听起来是对美军技术能力的极致自信,但细看之下,这份“新构想”却透着一股熟悉的味道。它像是把不久前,美军在伊朗的那套行动模式,直接拿来用了。

将一个刚在中东碰了壁的战术,直接搬到全然不同的西太平洋大国竞争中,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推敲。它不仅体现了战略上的盲目乐观,更折射出一种对过去经验的路径依赖,对现实变化却视而不见。这份“必胜剧本”,从源头看,似乎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伊朗剧本不好演

这份智库推演的核心,其实脱胎于美军早些时候对伊朗施压的经验。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对伊朗发出“无条件投降”的最后通牒。这不仅是口头警告,美军随即调动了6架B-2隐形轰炸机。

这些B-2抵达迪戈加西亚基地,随时准备挂载GBU-57“钻地弹”,对伊朗核设施进行打击。整个行动部署也颇为庞大,除了B-2,还有30架空中加油机和70多架先进战机,甚至“尼米兹”号航母也参与其中,摆出威慑姿态。

这套策略意图很清晰:利用B-2的隐形突防能力和GBU-57的精确打击重锤,迅速“斩首”或瘫痪对手关键节点,迫使其屈服。在某些美国战略家看来,这套模式在中东对中等强国是行之有效的“范本”。

然而,“原版剧本”在伊朗的演出并不顺利。美军对福尔多核设施的打击效果远低于预期。五角大楼后来不得不承认,理论上能穿透90米地层的GBU-57,实际面对伊朗扎格罗斯山脉深处的复合防护地堡时,穿透极限仅60米。

这意味着,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藏身的指挥中心毫发无损,美军的“斩首”威慑行动未能奏效。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钻地弹神话”,在实战面前宣告失败。

伊朗方面也玩起了“不对称”:他们将导弹隐藏于民用设施,增加美军打击的难度。同时,用廉价无人机消耗美军昂贵的防空导弹,比如一枚成本几十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去拦截几千美元的无人机。

这种以小博大、灵活多变的战术,让美军的打击成本和难度倍增,成功抵御了美军的威慑。所以说,这个被米切尔研究所奉为圭臬的“伊朗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在实战中存在硬伤、被对手成功反制的案例。

把中国当伊朗,想多了

将伊朗的经验直接套用在中国身上,是这份报告最离谱的认知错误。这可不是简单的“战术地图”移植,而是把中东的中等强国与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纵深国土的大国混为一谈。这种战略背景下,核心在于“隐形技术”与“反隐形体系”的对抗。

中国已经构建了一套覆盖“探测-拦截-摧毁”全链路的“三重猎杀链”,这让任何试图“突防”的隐形平台,都将面临生存环境的彻底改变。B-2这类隐形轰炸机所宣称的0.01平方米雷达反射截面,在这里将不再是通行证。

首先是“天眼”远程侦测。美军B-2轰炸机只要从关岛起飞,其行踪就可能被迅速捕捉。中国沿海地区部署的反隐身雷达密度是伊朗的27倍,形成密集预警网络。

具体而言,中国拥有探测距离超过4500公里的SLC-7地面雷达,能够对远距离目标进行预警。此外,还有遍布关键区域的YLC-8E米波雷达,对F-22这类隐形战机的探测距离可达300公里,并能提供10米的精准定位。

空中,KJ-500预警机则能对B-2这类隐形轰炸机实现超500公里的探测。这种陆海空一体化的预警网络,构筑了一道几乎无死角的侦测屏障。想要“悄悄来”,没那么容易。

接着是“利剑”空中狙杀。一旦目标被锁定,中国的拦截力量会迅速出击。歼-20隐形战机搭载的霹雳-15空空导弹,射程200公里,能在美机发射武器前就进行超视距猎杀,避免近距离缠斗。

地面部署的红旗-9B防空导弹,射程也达到了400公里,形成多层次、多批次的拦截火力网。中国电科14所早在2018年就研制出量子雷达原理样机,这表明中国在反隐身技术领域持续进步,未来反隐身能力或将更进一步。

最后是“长臂”基地瘫痪。即便少数隐形轰炸机能够勉强“突防”成功,它们赖以起降的出发基地也并非安全港。台海与波斯湾的地理环境存在巨大差异,美军基地(关岛)距离台海约2700公里,完全在中国中程弹道导弹打击范围内。

中国东风-26导弹射程覆盖关岛,美军内部推演曾显示,关岛基地在饱和打击下,72小时内失能的概率超过70%。甚至第七舰队介入台海,72小时内主力舰艇损失超一半。这里不再是伊朗式的点状防御,而是一套体系化的区域拒止,B-2面对的不再是简单的“突防”,而是“闯关”,而且每一步都可能是绝路。

看得见摸不着的兵力

即便我们不谈直接的军事对抗,这份战略构想在执行层面,也面临着两大难以逾越的障碍。它们就像是无形的枷锁,牢牢限制着美军的行动自由。

首先是后勤的“水土不服”。兰德公司近日的一份2025年报告就指出,西太平洋的高温高湿环境,让B-2隐形轰炸机的故障率激增41%。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对精密装备的损耗远超想象,远非美国本土或中东干燥气候可比。

B-2从关岛往返台海,需要至少四次空中加油,这大大增加了任务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这意味着更多的加油机和支援力量,也意味着更大的暴露风险。一架造价昂贵的战略轰炸机,与其担心在战场被击落,不如先考虑它能不能顺利出勤。这种环境适应性问题,就足以让部分设想停留在纸面。

其次是工业的“稀土命脉”。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曾坦承,美国军工产业,尤其是F-35等关键武器的生产,对中国稀土的依赖,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摆脱。中国在全球稀土提炼领域的垄断地位,已成为制约美国高端军事装备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

这种关键战略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让任何大规模、高强度的军事行动构想,都显得根基不稳。战争不只是前线的火力对撞,更是后方保障和工业能力的较量。在这两个“隐形战场”,美军的行动自由同样被牢牢锁死。

纸上谈兵的结局

米切尔研究所的这份报告,与其说是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不如说是一种对过往路径的执着。它沉溺于单一技术平台的优势,却似乎忘了,战争形态早已向“体系对抗”演变。

这份报告错误地把伊朗当成了衡量中国的标尺,从而忽略了地理上的巨大差异、技术上的代差,以及体系化力量的碾压。其威慑逻辑在面对体系化对手时已然失效。

这次争议真正说明了一点:在现代大国竞争中,单一的“隐形”或“精确”技术,已经无法构成绝对的战略威慑。真正的钢铁长城,是由尖端技术、强大工业基础、纵深国土和整体作战体系共同铸就的。任何试图绕过这堵“体系之墙”的“剧本”,最终都只会停留在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