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基建大单首选中国承建,但我们仍需保持警惕
当俄罗斯把那份据说价值百亿美元、指向克里米亚港口和基地的基建大单摆在中国公司面前时,很多人眼前一亮。这听起来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可生意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人都知道,越是诱人的买卖,越要小心,因为那“馅饼”里,往往藏着看不见的钩子。这份来自黑海边的邀约,就很像这么回事。
消息是从乌克兰那边传出来的,说俄罗斯急需中国的技术和资金,想让中国企业去克里米亚搞大规模建设。这消息一出,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觉得这是中俄友谊的铁证,互帮互助。也有人急得跳脚,大喊这绝对是个坑,千万不能跳。这桩买卖,表面上看着确实光鲜:百亿美元的体量,修的还是港口、铁路这种硬邦邦的基础设施,干成了不仅能赚个盆满钵满,更能在中国基建出海的履历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真正老道的生意人,看到这种好事,反而会下意识地把合同翻个面,去细看那些印在背面、不起眼的小字条款。因为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明面上的利润,而是暗藏的风险。
第一层:这桩生意,真的能见得了阳光吗?
做国际买卖,最怕的就是法律上的不清不楚。这个“法”,不止是两国之间的约定,更要看国际社会的普遍认知。克里米亚,恰恰就是当下国际法理中最模糊、争议最激烈的地方。
我们摊开地图看看,包括中国自己出版的官方地图,克里米亚的归属依然标注为乌克兰。联合国大会白纸黑字的决议,也明确不承认俄罗斯在2014年搞的那个“公投”和随后的“并入”。这意味着,在国际法的主流框架下,克里米亚的主权仍然属于乌克兰。
这时候,如果中国企业大摇大摆地过去搞大规模基建,国际社会会怎么看?它们不会去区分你签的是商业合同还是政府协议,在他们眼里,这形同于中国在用实际行动,为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控制背书,承认既成事实。
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绝不是小事。欧洲和美国针对克里米亚的制裁清单,内容之详尽,简直比电话本还要厚,里面明确禁止任何实体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前几年德国没收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在德资产的事,很多人应该还记得。一旦我们的企业沾上这条红线,很可能面临的就是没完没了的制裁、资产冻结和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这不是一般的商业风险,而是一脚踩进了政治雷区。
十年前的教训就在眼前:中国大洋新河公司在克里米亚局势变化前,曾签下近百亿的深水港协议,结果呢?一夜之间,项目直接作废,投入的钱血本无归。历史的警钟,敲得震天响,不可不听。
第二层:真金白银投进去,人的安全谁来保障?
再大的生意,也得有命去挣,有命去花。克里米亚现在是什么地方?那是一线战场的刀尖。
俄罗斯投入巨资、视为控制克里米亚象征的刻赤海峡大桥,号称“世纪工程”,结果怎么样?这两年被乌克兰无人机和导弹反复袭击,时不时就得关闭维修。连这种戒备森严的战略要地都防不住攻击,谁能保证中国企业的施工队、价值几十亿上百亿的设备运过去,能安全无恙地施工?
乌克兰的无人机和导弹,现在是定点往克里米亚的军事和后勤目标招呼。今天炸个军港,明天炸个机场油库。我们的工程队伍,是去搞建设的民用单位,可不是刀枪不入的军队,更没有滴水不漏的防空系统。把他们派到炮火随时可能降临的地方去长期作业,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极度不负责任。万一不幸卷入冲突,人员伤亡,设备损毁,那就不只是经济损失了,更是无法弥补的人道主义悲剧和难以收拾的外交风波。
生意场上讲“投资环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稳定和安全。在一个连明天路是否通、电是否来都不能确定的地方,去谈百亿美元量级的长期基建投资,这听起来都像是个黑色幽默。
第三层:项目建好了,说好的钱真的能收回来吗?
就算我们把前两条法律和安全的风险都咬牙抛开不看,只算最纯粹的经济账,这笔买卖也未必能回本。
一个港口,建起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船来、有货走,通过贸易产生效益。克里米亚自从2014年被“并入”后,其经济基本就陷入了孤立和停滞。西方的全面制裁,把它变成了一个经济孤岛,除了俄罗斯内部的一些物资调动,几乎断绝了国际贸易的可能。
我们花百亿美元巨资建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港口,建好了给谁用?难道只是为了给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做后勤补给吗?如果是这样,那这就不叫商业投资,而是彻头彻尾的无偿援助,或者更糟糕,是搭上自己声誉和安全的政治输血。
而且,退一步讲,就算有用途,俄罗斯拿什么来付这笔百亿美元的巨款?
当前俄罗斯的财政状况,因为战争的巨大开销,可谓捉襟见肘。为了支撑前线,国内很多非军事项目都在被压缩甚至叫停。就连关系到中俄贸易运输生命线的西伯利亚铁路扩建计划,都因为资金紧张而不得不推迟。普京总统自己都得亲自出面,到处为项目找钱。
一个连自己国内最关键的运输大动脉扩建款都拿不出来的国家,却突然能在争议地区抛出一个百亿美元的“重磅项目”,这笔钱,到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只是画在纸上的一个大饼?
很大概率,这又是一次“白条”交易。承诺用未来不确定的资源、能源来偿还,或者干脆用不断贬值的卢布来支付。这种先干活后给钱,而且收款方信誉和支付能力都存疑的模式,中国企业过去吃的亏还少吗?最终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项目辛辛苦苦建完了,钱却变成了一堆永远收不回来的烂账、坏账。
透过生意看棋局:俄罗斯的算盘与中国的选择
把前面这三笔账掰开了揉碎了算清楚,我们就能看透俄罗斯这次抛出百亿美元大单背后的真实意图。这压根儿就不是一单纯粹的基建合作,而是一步精心设计的政治棋局。
俄罗斯现在最急缺的,除了看得见的资金和技术,更要命的是国际社会对其吞并克里米亚这一既成事实的承认和背书。它把这个烫手山芋一样的大项目高调地递给中国,实际上是在玩一场“捆绑”游戏。
俄罗斯的算盘很清楚:只要中国接了这单,大张旗鼓地去克里米亚搞建设,就等于在事实上与俄罗斯的立场紧密绑定,等同于承认了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从而帮俄罗斯分担了来自西方世界的巨大政治和道义压力。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拉人下水”,想用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分量,为自己的地缘政治博弈做一个昂贵的、带有强制性的“背书”。
但今时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十年前那个为了找项目急于“走出去”的愣头青了。
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中俄贸易和合作的格局变化。现在,两国之间超过八成的贸易额都要经过远东的陆路口岸,铁路运力已经高度饱和,亟待升级改造,这才是真正的资金需求缺口。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的战略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今年一季度的北极航线货运量暴涨了四成以上,潜力巨大。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对华的能源出口,已经有将近一半开始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这些趋势变化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在对俄关系中,手里的牌越来越多,主动权也越来越大。我们有更多、更好的合作选择,完全没有必要非得去啃克里米亚这块硬骨头。
真正符合中国利益、行稳致远的合作是什么样的?是像中吉乌铁路项目那样,打通横贯中亚的运输大通道,盘活整个地区的经济活水。是像中国企业参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电站建设,实实在在解决当地民生需求,实现互利共赢。是像共同研究开发北极航道,着眼未来,开辟新的全球物流和战略通道。
这些项目,政治风险低,法律基础稳固,经济回报看得见摸得着,这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甚至,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连仍在战火中的乌克兰,也已经在释放信号,欢迎中国未来参与其战后的大规模重建。一边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有道义加持的合法重建项目。一边是主权争议地区、随时可能引爆政治和安全危机的陷阱。
哪个是真正能带来长期利益、可以摆在台面上的“正经生意”,哪个是可能烫伤自己的“带刺玫瑰”,只要稍加思量,便一目了然。
说到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虽然可以讲情义,可以顾及面子,但最终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理性和利益考量。俄罗斯在当前局面下的急迫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这份理解,不能成为我们拿自己的国家信誉、企业的真金白银、甚至是人员生命安全去冒险的理由。
面对这份克里米亚大单,中国完全可以保持战略定力,稳坐钓鱼台。我们可以好整以暇地告诉对方:想合作,没问题,我们有很多优质的基建能力和投资意愿。但是,请拿出真正有诚意的、符合国际准则、能在阳光下操作的项目来谈。那些藏着掖着、暗含政治捆绑、想把我们当枪使的算盘,还是请您自己收起来吧。
这年头,任何一方“地主家”也没有多少余粮,每一分钱的投资,都必须花在刀刃上,花在真正能带来回报、不附带巨大隐形风险的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