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年报业绩看 A 股上市公司质量
p3-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在资本市场的宏大版图中,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市场的活力与企业的竞争力。近三年来,A 股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数据为我们洞察市场提供了重要视角,尤其是上半年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这是否足以确凿地说明 A 股上市公司的质量处于优良水平呢?
回顾近三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呈现出一幅动态变化的图景。2023 年上半年,市场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稳步前行,部分行业龙头凭借深厚的底蕴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各自领域中稳健增长,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发展,使得盈利公司的数量逐步攀升。到了 2024 年上半年,尽管面临着诸如全球贸易格局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深度转型等挑战,但仍有近八成公司实现盈利,显示出 A 股市场强大的韧性。进入 2025 年上半年,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0.16%;净利润 3.00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4%。从这些数据的纵向对比来看,盈利公司的占比相对稳定且保持在较高水平,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趋势也反映出市场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积极。
盈利公司占比较高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股上市公司质量的向好方面。首先,这意味着市场中大多数企业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创造价值,为股东带来回报。例如,在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如食品饮料领域,贵州茅台等企业凭借品牌优势和独特的酿造工艺,持续保持高额盈利,不仅自身发展稳健,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其次,高盈利占比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投资者在看到大量公司盈利的情况下,会对市场前景更加乐观,从而更愿意投入资金,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形成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
然而,仅依据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这一单一指标,并不能全面且准确地判定 A 股上市公司的质量。一方面,盈利的质量至关重要。部分公司可能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如资产处置、政府补贴等实现盈利,而非依靠核心业务的持续增长。这种盈利的可持续性存疑,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经营管理水平。例如,某些制造业企业在某一年通过出售闲置土地获得大额收益,从而实现盈利,但主营业务却面临着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等问题。另一方面,行业之间的差异巨大。不同行业的发展周期、市场环境、竞争格局各不相同。一些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较高,但也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而一些传统行业,如钢铁、煤炭等,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盈利波动较大。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不同行业的公司一概而论,仅从盈利占比来评判整体质量。
A 股上市公司上半年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这一现象,是市场积极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具备较好的盈利能力和市场韧性。但要全面、客观地评估 A 股上市公司的质量,还需综合考量盈利质量、行业差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才能得出更为准确与全面的结论。
#上半年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