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生姜高产的三步三水三肥管理法!老农:每一步都是关键,收姜时亩产翻番!
耀世娱乐介绍
耀世娱乐介绍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生姜高产的三步三水三肥管理法!老农:每一步都是关键,收姜时亩产翻番!

那天清晨,凯里市旁海镇香河村云雾弥漫,姜农杨哈汪和几位同伴早早来到村里的套袋种姜示范项目试验基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看着几大袋红色袋子里满满的收获,杨哈汪高兴地说:“今年,这里生姜长得好,收成多。 来这里采收生姜,每天还能赚80-100元,很开心。 ” 这片基地采用了全新的套袋种姜技术,据说亩产达到了2250公斤,增产16.7%!

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方法能让生姜产量如此大幅提升? 其实,像杨哈汪这样的姜农能获得丰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套被称为“三步三水三肥”的管理方法。 这套方法听起来简单,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步步都关键,用好了收姜时亩产翻番还真不是梦!

培育壮苗是基础:播种后至三股杈期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姜也不例外。 从播种到长出三股杈,是决定后期产量的基础阶段。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促”字,促进姜芽萌发,促进根系发育,促进幼苗健壮。

这个时候的第一水要浇透,绝不能积水。 浇水过猛,地温低,容易烂种烂芽。 有经验的姜农会等待姜苗出齐80%左右再浇这第一水,并且会随水冲施养根素,促进根系发育。第一肥要轻,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搭配适量氮肥,提苗壮棵。 记住,肥要淡,水要匀,才能出齐苗、出壮苗。

科学测算表明,每产出1000公斤鲜姜需要消耗纯氮6公斤、五氧化二磷1.6公斤、氧化钾9公斤。 苗期虽然需肥量不大,但营养均衡至关重要。

旺盛生长是关键:三股杈至收获前两个月

当姜进入生长旺盛期,它对水肥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这一步的核心是“供”,供应充足的水分,供应全面的营养,满足植株快速生长的需要。

第二水要勤,每次量不宜过大。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忽干忽湿,否则容易引起姜块裂口。 第二肥要重,以高钾复合肥为主,配合适量磷肥和微量元素。 这个阶段是姜块形成和膨大的关键时期,肥水跟不上,后期想补都补不回来。

立秋后的膨大期尤其重要,此时需肥量占全年的40%左右。 不少姜农会在立秋前后,每亩施用硫酸钾15公斤加复合肥25公斤,搭配腐熟粪水1000公斤,效果非常显著。

养分积累是保障:收获前两个月至收获

这是姜产量形成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决定姜块重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 这一步的重点是“控”,控制浇水,控制氮肥,促进养分向姜块转移积累,提高产量和耐贮性。

第三水要巧,收获前一周到十天左右停止浇水,利于收获和提高耐贮性。 水不能停得太早,否则影响后期膨大,停得太晚,姜块水分大,不耐储存。 第三肥要准,以叶面补充磷钾肥为主,通过叶片补充营养,促进姜块充实。 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再追施氮肥,以免植株贪青晚熟,影响姜块品质。

“三水定乾坤”的奥秘

除了肥管理,水分的调控同样有着精妙的讲究。 在山东、唐山等生姜种植区广泛应用的“三水定乾坤”方案,就是通过合理调控生姜生长过程中的三次关键性浇水,来优化生长、提升产量。

这套方案的实质是遵循“控水促根”的生长策略。 在生姜生长的特定阶段,其生长规律表现为缓慢且生长量较小,此时对水分的需求也相对较低。 然而,这一时期的生长重心却是根系的发展。 基于“旱生根涝长苗”的原理,在三股叉出现之前,应尽可能减少浇水次数,以促进根系的生长。

多元化施肥的协同效应

单一的施肥方式往往效果有限,将多种肥料科学配比却能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 农技专家经过5年田间试验总结出的“三元黄金配比法”,不仅成本降低20%,还能让生姜增产30%以上。

这个配比法将腐熟羊粪、磷酸二铵和生物菌肥按科学比例配合使用。 腐熟羊粪有机质含量达60%以上,是普通猪粪的2倍,持效期长达120天,磷酸二铵的氮磷比例1:2.5,完美匹配生姜生长需求,生物菌肥含5亿/g活性枯草芽孢杆菌,能提高肥料利用率35%,抑制姜瘟病病原菌的效果达68%。

具体操作上,基肥每亩用腐熟羊粪2000公斤、磷酸二铵15公斤、生物菌肥40公斤,苗期追肥用腐熟羊粪500公斤、磷酸二铵8公斤、生物菌肥10公斤,膨大期追肥再用腐熟羊粪300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生物菌肥15公斤,并增施5公斤硫酸钾促进姜块膨大。

简单动作带来显著效益

除了精细的水肥管理,一些简单的农事操作也能对生姜产量产生显著影响。 像选好种姜这一项,就有姜农坚持挑选那些没有病斑、芽眼饱满的老姜做种姜,重量大概2-3两比较合适,太小了营养不够,太大了又浪费。 切姜块时确保每块至少要有1-2个芽眼,切完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伤口,有时还会用草木灰蘸一下切口,这样能有效防止烂种。

土壤调配也很关键。 生姜喜欢疏松肥沃的土壤,pH值在5.5-6.5之间比较合适。 种植前半个月开始准备土壤,每亩撒上腐熟农家肥2000-3000斤,再加50斤左右过磷酸钙,翻地深度至少20厘米,让土壤和肥料混合均匀。 如果土壤太黏,可以加点河沙或者腐叶土改善结构。

种植时间的选择更是马虎不得。 一般选择4月中下旬,地温稳定在15度以上的时候下种。 种植深度控制在5-8厘米,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左右。 种的时候芽眼要朝上,这样出苗快也整齐。 覆土不要太厚,刚好盖住姜块就行。

病虫害防治的及时性

生姜比较容易得姜瘟病,这个病一旦发生就很难治。预防比治疗重要得多。 不少姜农会在种植前用多菌灵浸种,浓度大概500倍液,浸泡30分钟。 生长期间如果发现病株,会立即拔除烧毁。

虫害方面主要是姜螟,会在幼虫期喷药防治,用阿维菌素或者BT菌剂效果都不错。 研究表明,病害防控是影响生姜产量的重要因素,细菌性枯萎病会显著降低产量。

设施栽培的创新突破

传统的露地栽培方式受天气影响大,而设施栽培则为生姜生长提供了更可控的环境。 在山东安丘市,通过采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三膜覆盖方式,甚至创造了每667平方米产量13243.5公斤的高产纪录。

安丘市的设施生姜高产栽培已推广种植1.1万公顷左右。 其中地膜小拱棚栽培一般在4月5日前后播种,10月20日左右收获,每亩产量4000-5000公斤,大拱棚多膜覆盖栽培在3月10日前后播种,10月底前收获,每亩产量可达6000-7500公斤。

设施栽培不仅提高了产量,还能有效调控生长环境。 不同的生长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播种后出苗前,以升温保温为主,出苗后至“三股杈”阶段,白天棚内温度保持32-35℃,夜间尽量维持25℃以上,“三股杈”至封垄阶段,白天28-30℃、夜间18-20℃为宜;封垄至收获阶段,白天温度24-29℃、夜间17-18℃最适宜。

机械与技术的融合应用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正在生姜种植中推广应用。在贵州安顺市,集成了生姜“小型机械开沟(培土)+病虫害绿色防控”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联合企业建立了生姜绿色轻简化栽培试验示范基地。

大棚种植技术的应用也展示了显著效益。 贵州昊馨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提早播种+机械开沟+全程微喷灌+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技术模式,开展大棚鲜姜提早上市种植技术集成试验,探索大棚鲜姜提早种植技术。 测产结果显示,大棚种植平均亩产达3968.03公斤,按照市场平均售价5元/公斤计算,产值可达19840.2元以上。 对比露地常规种植增产35.69%,增收33.46%。

还有像旁海镇推广的生姜恒温窖储存技术,有效破解了过去生姜难以存储、传统姜窖不安全等问题。 目前已建设冷藏姜窖12个,可存储600-1000吨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