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76岁的瑞·达利欧,终于彻底放下了桥水基金的权杖
耀世娱乐介绍
耀世娱乐介绍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76岁的瑞·达利欧,终于彻底放下了桥水基金的权杖

点击关注不迷路

这位被称作“对冲基金教父”的老头,在7月31日的一封公开信中宣布:

自己将清仓持有的桥水股份,退出董事会,不再参与公司任何事务。

听起来像是华尔街版的“退位让贤”,但达利欧的谢幕,更像是一个“老顽童”的告别:

他亲手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却在巅峰时期选择放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表示:

“桥水没有我,反而会更好。”

这场长达十年的交接,终于在2025年夏天画上句号。

而桥水基金,也正式进入“后达利欧时代”。

一、达利欧的“退场”,早就有迹可循

达利欧的离开,并不是突然决定的。

早在2011年,他就公开表示,桥水的接班人计划需要“十年过渡期”。

这十年里,他像一个操心的家长,一步步把公司的方向盘交给年轻人。

2017年卸任CEO,2022年交出董事会投票权,直到今年彻底清仓股份。

但过程并不顺利。

桥水基金的管理层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换:

2017年达利欧卸任CEO后,先后有三位联席CEO上任,但有人因理念不合离职,有人甚至因性别歧视问题将公司告上法庭。

2022年,现任联席CEO尼尔·巴尔·迪恩和马克·本托里尼才终于稳定了局面。

达利欧自己也没闲着。

即使卸任了CEO和联席投资官,他依然频繁参与公司事务,甚至“定期提出要求和表达不满”。

用员工的话说,他像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将军”,虽然不再指挥战斗,但总想对战术指指点点。

直到这次彻底退出,桥水才算真正完成“去达利欧化”。

二、文莱主权基金“接盘”,桥水股权结构大变

达利欧的股份卖给谁了?

答案是文莱主权财富基金,东南亚一个小国的“金主”。

这笔交易价值数十亿美元,文莱基金因此获得桥水近20%的股权,成为公司最大机构股东之一。

但桥水联合首席投资官鲍勃·普林斯的持股比例仍高于文莱基金,这意味着公司的核心决策权依然掌握在“老员工”手中。

文莱基金的加入,给桥水带来了新的资金支持,但也引发外界猜测:

这家长期依赖达利欧个人风格的公司,能否在新股东和新管理层的共同推动下找到新方向?

达利欧倒是看得开。

他在公开信中表示,自己未来将以“客户和导师”的身份继续关注桥水,甚至还会投资桥水旗下的基金。

换句话说,达利欧虽然不再“当家”,但依然愿意当“老顾客”:

这种关系,有点像你家楼下那家老字号面馆,老板换成了儿子,但老爹偶尔还会坐在门口喝茶,顺便给新菜单提点建议。

三、桥水的“中国故事”:逆势增长的秘密

达利欧的离开,对桥水来说既是转折点,也是试金石。

过去几年,桥水的全球管理规模从2019年的1680亿美元缩水到2024年的921亿美元。

但在中国市场,桥水却逆风翻盘:

2024年管理规模突破40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一家百亿级别的外资私募。

桥水中国的主力产品“全天候策略基金”,过去三年累计净值涨幅接近80%,2025年上半年收益率更是达到18.55%。

相比之下,同期A股主要指数表现平平,桥水的成绩单显得格外亮眼。

为什么桥水在中国能“一枝独秀”?

答案藏在达利欧的“中国情结”里。

达利欧从1984年就频繁往来中国,甚至把儿子送到中国上学。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中国资产被低估了。”

2016年,桥水在中国设立私募基金,专注用“全天候策略”做宏观对冲。

这套策略的核心逻辑是:

通过平衡通胀、增长等经济风险,降低市场波动对收益的影响。

在A股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种策略恰好对路。

2022年和2023年,上证综指分别下跌15.13%和3.7%,但桥水中国的“全天候”产品依然录得10%的回报。

此外,桥水中国的产品主要通过银行和券商渠道销售,目标客户是高净值人群。

这些产品经常出现“秒杀”现象,甚至有投资者开玩笑说:

“买桥水的产品,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

四、达利欧的“遗产”:一套原则,一群年轻人

达利欧留给桥水的,不只是50年的历史,更是一套独特的“原则体系”。

他在《原则》一书中写道:

“承认自身弱点是改变的前提,改进后能获得更大优势。”

这套理念渗透到桥水的管理文化中:

公司内部推崇“彻底的诚实”和“有意义的分歧”,甚至鼓励员工互相批评,用数据和逻辑说服彼此。

这种文化,让桥水在达利欧时代屡创佳绩:

1987年股灾:美股单日暴跌22.6%,桥水逆势上涨22%;

2008年金融危机:桥水旗舰基金增长14%,达利欧一战封神;

2010年欧债危机:旗下基金最高收益率接近45%。

但达利欧也清楚,这套文化需要“新鲜血液”来传承。

新任管理层中,最年轻的联席首席投资官凯伦·卡尼奥尔-坦布尔,31岁就成为桥水最年轻的研究主管。

这群平均年龄比达利欧小30多岁的年轻人,能否在没有“教父”监督的情况下,继续践行这套原则?

达利欧对此充满信心。

他在公开信中写道:“他们既遵循50年前那些将桥水基金从无到有的高效原则,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新传统。”

五、桥水的挑战:规模缩水、业绩波动、信任考验

告别达利欧,桥水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首先是规模缩水。

2019年桥水的管理规模是1680亿美元,到2024年只剩921亿美元。

虽然旗舰基金PureAlpha在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分别录得11.3%和17%的回报,但过去五年累计收益率只有5.9%,远低于美股整体表现。

其次是业绩波动。

2023年,PureAlpha的波动率基金曾因策略失效被投资者诟病,桥水不得不主动限制规模以提升业绩。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短期内或许能改善收益,但长期来看,如何平衡规模与收益,仍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后是信任问题。

达利欧的个人魅力,曾是桥水吸引客户的重要标签。

如今“教父”退场,新团队能否快速建立市场信任?

文莱基金的入股固然带来资金支持,但也可能让桥水的决策更受外部股东影响。

六、达利欧的“新生活”:写作、投资、继续“折腾”

达利欧离开桥水,不等于退休。

他计划把更多时间花在写作和公益上,尤其是关于“跨代教育”和“自然探索”的项目。

他还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徒步的照片,配文:“冒险才能体验精彩。”

不过,达利欧依然关注市场。

他最近多次警告:美国债务水平“不可持续”,投资者应规避债券,转向黄金和比特币等抗通胀资产。

这种“一边退休,一边指点江山”的状态,像极了退休后依然活跃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华尔街老将:

他们或许不再参与日常交易,但对市场的敏感度从未减弱。

七、桥水的未来:能否摆脱“达利欧依赖症”

桥水的下一程,关键在于能否摆脱“达利欧依赖症”。

过去50年,桥水的成功与达利欧的个人能力密不可分。

他的投资策略、管理哲学甚至“反骨”性格,都是桥水品牌的组成部分。

如今,“达利欧”这个名字从股东名单和董事会中消失,桥水需要证明:

自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

新管理层已经释放出信号:

继续深耕中国市场:2025年一季度,桥水大幅增持阿里巴巴、百度等中概股,甚至将阿里巴巴买成第一大重仓股;

优化投资策略:限制旗舰基金规模,专注提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强化公司治理:通过文莱基金的入股,引入长期资金,减少内部纷争。

这些动作,能否让桥水在“后达利欧时代”站稳脚跟?

时间会给出答案。

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达利欧的谢幕,更像是一个隐喻:

对个人:再伟大的投资者,终有放手的一天;

对公司:从“人治”到“制度化”,是必经之路;

对市场: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生存者。

桥水的未来,或许不再有达利欧的“个人英雄主义”,但50年积累的原则、团队和文化,依然可能成为新一代理性 投资者的“指南针”。

而达利欧本人,大概会像他写的那句话一样:“承认弱点是改变的前提。”

他放下了桥水,但从未放下对市场的敬畏——这才是真正属于投资人的浪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