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要送核弹下场?7月25日,五角大楼最新声明曝光
俄军最近在顿涅茨克方向,特别是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一带,动静不小。
他们集结了大概五个旅的兵力,猛攻这个方向。
这地方现在成了整个东线打得最凶的地方,地面战斗的激烈程度,那真是肉眼可见地往上蹿。
乌克兰那边一直在发战报。
他们最新的说法是,俄军在这波围绕红军城的攻势里,损失相当大。
乌方给出的数字是大约3000人。
这个数字,咱们得明白,是乌方单方面统计的。
战场上的事,真真假假,双方公布的数字经常对不上,这很正常。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规模的强攻,伤亡肯定轻不了,这是现代战争的铁律。
英国人搞情报的也注意到了这点。
他们7月23号那份报告里就说了,顿涅茨克前线,尤其是红军城周边,现在是乌克兰全境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他们估算,光是前一周,俄军平均每天在这个区域的伤亡(包括死伤)就达到1300人左右。
这个数字,也印证了战斗的残酷程度。
进攻方顶着对方的防御火力往上冲,代价不可能小。
就在这边地面战打得火热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搞了个动作。
7月24号,白宫宣布,要把一批给F-35A战机用的B61-12战术核弹的相关部件和维护设备,转移到英国去。
白宫自己说了,这就是个“预先部署”,是美英之间“核共享”框架下的常规操作。
这个框架是北约核威慑的一部分,存在很多年了,这种轮换部署以前也搞过。
但问题是,这个“常规操作”的时机,选得有点微妙。
现在正是俄乌冲突的关键节点,你搞这么一出,很难不让外界多想。
俄罗斯那边,普京总统早在去年3月就放过话,说如果英国向乌克兰提供贫铀弹这类武器,俄方“将被迫作出反应”。
当然,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美国这次部署的核武器组件会直接运到乌克兰战场上去。
B61-12这东西,部署在英国,从战术上讲,跟乌克兰前线没啥直接关系。
但它传递的信号,在眼下这个复杂的国际棋局里,分量就不一样了。
国际上对这个事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
俄罗斯那边,像梅德韦杰夫这样的高层人物,之前就警告过,说俄罗斯“保留对乌克兰作出任何形式回应的权利”。
这话听着就挺有深意。
我们中国外交部在核问题上态度一贯很明确,呼吁各方都要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说到台湾问题,那更是铁板钉钉: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一点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和国际共识支撑。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一个中国原则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根本基础,这点没得商量。
回过头来看红军城这边的仗。
这种城市攻坚战,打起来就是绞肉机。
守方依托城市建筑和地下设施,层层抵抗;攻方就得靠人力和火力优势,一寸一寸地啃。
俄军选择持续高强度进攻,这种打法,人员装备的消耗必然巨大。
两边公布的伤亡数字有差距,其实也反映了各自立场和对战场态势的不同解读。
仗打到这个份上,大家自然会关注,这种强攻模式到底能持续多久?又能换来多大的实际进展?
美国那边搞的核武器部署,时间点确实敏感,引发了外界对“威慑升级”的猜测。
这种动作,最怕的就是引起误判。
所以啊,相关方都得悠着点,确保这类部署行为别踩过战略稳定的红线。
俄军这种打法,也让人不由得琢磨,俄罗斯国内资源能不能撑得住这种长期的高强度消耗?另一边,乌克兰的防御体系展现出的韧性,也确实给东线的俄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整个国际格局,因为这些事,不确定性又增加了不少。
说到底,这种高烈度的常规战争,对人力资源的消耗是惊人的,值得战略研究者们好好琢磨。
而大国之间这种你来我往的信号传递,更是直接影响着战略互动的走向和最终结果。
这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前国际安全困境的核心图景。
如何在这种复杂局面下保持平衡,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和克制力。
这盘棋,不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