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张大彪邢志国谁更优?1955年应授何种军衔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张大彪邢志国谁更优?1955年应授何种军衔

张大彪和邢志国,谁更出色一些?1955年的时候,他们应该被授予什么样的军衔呢?

在山西北部的李云龙独立团里,张大彪担任主力营的营长和参谋长,而邢志国则是副团长。虽然他们的职务相差不大,但为什么邢志国的军衔比张大彪要高一些呢?

这和我们军队在1955年实施的授衔制度有很大关联。

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同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军衔分为六等十九级:包括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按照这个制度,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2月整军)解放军各级军官的军衔情况。中央军委和各大野战军司令,授予元帅军衔;各大野战军副司令和贡献较大、资历较老的兵团司令,授予大将军衔;一般兵团司令或贡献较大的纵队司令,授予上将军衔;多数纵队司令,授予中将军衔;多数师长,授予少将军衔。

这就是授衔的大致规矩,虽然有些特殊情况,但大多数时候都遵循这些规则。当时,皮定均是三野的师长,因为在中原突围中有突出贡献,所以被破格授予中将军衔;钟伟则是四野纵队的司令,由于青树坪战役中的失误,他的军衔被降为少将,但实际待遇还是按照中将的标准;许光达是第一野战军第3军的军长,本来应该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最终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这不仅是因为第二方面军在大将级别上需要一个代表,还因为许光达后来被提拔为兵团司令,并担任了解放军装甲兵的总司令。

说白了,《亮剑》里的李云龙、孔捷和丁伟这三位晋西北的英雄,被授予少将军衔,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这样推算下去,如果邢志国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没有特殊贡献,基本不可能被授予少将军衔,最多就是大校。如果有机会,他可能在50年代后期赶上末班车成为少将。

张大彪既没参加过红军,也没有抗大的学历,所以他的职位大概也就只能是个上校了,排在邢志国后面。

假如邢志国是少将,那张大彪可能只是大校;如果邢志国是大校,张大彪可能只能做到上校。不过,《亮剑》这部小说和电视剧里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推测。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评定军衔的标准是品德、才能、资历和功绩这四个方面。在这几点上,张大彪远不及邢志国。

张大彪在电视剧里出场很多,戏份也多,并不意味着他功劳就大。在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他“坚决执行命令”、“勇敢善战”、“善于领会李云龙的作战意图”,他更像是一个“拼命三郎”和“带兵的魏和尚”。

张大彪这个角色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李云龙的机智狡黠,需要张大彪的朴实直爽来衬托。李云龙和张大彪,一个像宋江那样机智果断,一个像李逵那样勇猛无畏,两个人性格互补,才能让故事更加精彩。

邢志国和李云龙是红军时期的旧相识,后来孔捷和丁伟加入了独立团,邢志国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邢”。相比之下,张大彪只能在外面负责站岗、递茶倒酒。这说明,尽管邢志国是副团长,李云龙是参谋长,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有人说邢志国和张大彪在金门战役中牺牲了,没有机会参加1955年的授衔仪式,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邢志国和张大彪在淮海战役时分别担任华野某纵队二师的副师长和参谋长,已经是副师级的干部了。到了渡江战役及之后,解放军中战死的师长以上的将领非常少,副师长和师参谋长也很少有牺牲的,所以这两人应该没有战死。而在金门战役中,我军损失了13名团级干部,其中有3人牺牲,1人自杀,7人被俘,还有1人失踪。

如果邢志国或者张大彪中的一个人渡海参加了金门战役,解放军可能就不会在3天内被歼灭了。当时登陆的解放军有244团、246团和253团,作为第一梯队强渡金门岛。占领滩头阵地后,他们既没有留下人手接应第二梯队,也没有建立临时指挥部统一指挥,反而猛攻猛打,深入敌后。当胡琏带着十八军为主的第二兵团增援时,局势已经很不利了。

金门之战是解放军历史上唯一一次全军覆没的战役。即使红军在湘江之战中损失过半,也无法与这次整建制的被消灭相比。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一个团以上的统一指挥机构,三个团各自作战,被敌人分割包围,逐一击破。

邢志国和张大彪都是副师长级别的高级军官,如果他们在金门岛的一线指挥,三个团长都应该听他们的。占领和巩固滩头阵地,组织船队接应第二梯队,稳扎稳打,金门战役肯定能赢!

就算副师长邢志国没去,派个旅长或副旅长去,也不会输得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