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参加阅兵就意外“出圈”,这位海军中士的笑容背后藏着什么故事?
首次参加阅兵就意外“出圈”,这位海军中士的笑容背后藏着什么故事?
那天的北京,蓝得干净,阳光透过早秋的空气把天安门广场照得发亮。阅兵方阵一列列走过,整齐得像尺子量出来。你能听到的是铿锵的脚步声,能感受到的是一种从地面反上来的热度——不仅来自天气,还有那种集体的力量感。
镜头扫过时,有人一下子被一名年轻军人的笑容抓住了眼睛。他不是什么明星,也没刻意“卖弄”,只是眼神很亮,太阳底下的笑容干净得像新打磨的玻璃。后来才知道,他叫赵鹏,东部战区海军的一名中士,今年是他第一次站上阅兵的阵列。
赵鹏的军旅路开始于2019年。当年他还是个初入营门的新兵,对很多东西都带着新鲜劲。听说要进行阅兵选拔时,他没犹豫,“必须去”,这三个字干脆而直接。他很清楚,这不仅是荣誉,更是对多年训练的检验。于是,日复一日的高标准训练成了家常事,高温、风吹、汗水顺着脸流都不算什么,唯一要做的就是——站稳,不动。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第一次三小时高标准站立训练。想象一下,阳光直直地晒着,时间慢得像故意刁难人。腿麻了?忍。背酸了?忍。呼吸都有点热辣辣的感觉?还是忍。赵鹏说,当听到教官口令的那一刻,自己简直像从冰封中被释放出来,“我做到了”,这句话在他心里响了很久。脸上那块因帽檐和面部反差留下的“阅兵印”,就像一枚无声的奖章。
赵鹏不是只在这次阅兵“亮相”得好看,他在连队里早就是技术和纪律的双担当。作为副班长,他不仅业务熟练,还主动帮着新兵学专业、磨动作。据战友说,他在上级组织的比武竞赛上拿过好几次名次,属于那种有能力又不张扬的人。
或许正因为这种真实的性格,他的“走红”让大家觉得很自然——镜头里看不到表演的痕迹,只有一腔真诚。有人在网上打趣:“帅气的都上交给国家了”,赵鹏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自己的心思还在另一个方向——他和妻子刚在今年领证,原计划办的婚礼推迟了。他悄悄透露,等有机会休假,要给妻子准备一个补偿的惊喜。
镜头之外,他依然回到日常节奏。赵鹏说,会用阅兵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钻研专业、练好作战本领,把守护海疆当成日复一日的任务。他的态度很简单,没有口号,只有“做好分内的事”这几个字。
从观众的角度看,这类“偶然”被看到的面孔,其实背后都有着日复一日的积累。阅兵场上短短几秒的画面,是他们几年甚至更久的训练、汗水和心态打磨出的结果。平时训练的动作差一毫米都要调整,在场面上才能齐到毫厘不差。
至于未来,还有人揣测,也许赵鹏这样的人,会在更多场合被看到,也可能继续默默在岗位上坚守。茶桌上,有人笑着说,下次再看到他,大概就不是在阅兵方阵里了,而是在某个与海风作伴的甲板上。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