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惊现4比1,五常集体“倒戈”,美国遭空前孤立,陷入死寂!
在联合国安理会8月10日召开的紧急会议上,出现了一幕极为罕见的场景:十四个国家立场一致,唯独美国选择了沉默。这并非一次寻常的外交分歧,常任理事国中的中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这四个在许多问题上立场相左的国家,此刻竟完全同步,将矛头直指以色列。究竟是什么样的计划,能让东西方大国、乃至美国的传统盟友都站到同一阵线,并让华盛顿陷入如此尴尬的孤立境地?
这场火药味十足的闭门磋商由英国、法国及其他十一个国家共同提请召开,议题只有一个:以色列安全内阁在8月8日批准的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加沙计划。在会议中,四个常任理事国发起了罕见的“四轮连攻”。
中国的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发言直击要害,他强调:“加沙属于巴勒斯坦人民,是巴勒斯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严厉指出,任何试图改变加沙人口或领土结构的行为都必须被坚决抵制,并谴责以色列将救援物资当作“诱饵”来诱杀平民,此举已严重违反国际法。
俄罗斯代表波良斯基的措辞更为激烈,他称以色列的计划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并当场揭露了以色列外长的虚伪。他指出,以色列外长萨尔一周前还在安理会为人质问题“表达担忧”,但当时他早已清楚内阁即将批准这项占领计划。
令人意外的是,连美国的铁杆盟友也未留情面。英国代表卡里乌基直言,以色列的军事扩张是“错误的”,不但无法换来人质获释,反而只会“加剧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和流血”。法国代表达尔马迪卡里则直接要求以色列撤回决定,重申法国“坚决反对任何占领、吞并或定居加沙的计划”,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会给以色列及其公民带来安全”。
外交辞令的背后,是足以引发“另一场灾难”的现实计划。根据以色列官员透露的信息,内塔尼亚胡的方案不仅仅是军事控制,其核心是在今年10月7日之前,将加沙城大约八十万的巴勒斯坦平民全部强制迁移至中部的难民营或其他地区。
这种“先迁人、后占地”的模式,让人立刻联想到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扩建定居点的做法。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延恰在会上警告,一旦实施,将再次造成大规模的强迫迁徙、杀戮与破坏。
这个计划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持续了22个月军事行动的顶峰。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已有超过六万一千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加沙地带九成的人口陷入饥荒。国际救助儿童会的官员艾哈迈德·阿尔亨达维表示,其团队发现加沙儿童营养不良的病例正呈“指数级”增长,其恶劣影响可能“跨越几代人”。
更令人发指的是,就连获取食物也成为一种致命的冒险。据半岛电视台报道,在以色列军方控制的援助点,曾多次发生守卫向排队领取食物的人群开火的事件,导致数百人死亡
面对如此清晰的事实和几乎一边倒的国际舆论,美国的立场显得格外刺眼。美国代理代表多萝西·谢伊在会上反复强调以色列的“自卫权”,并将责任归咎于哈马斯“不接受停火”。她甚至反过来批评其他安理会成员借会议向以色列施压,称“种族灭绝”的指控是“明显错误的”。
美国的沉默并非偶然,而是深层战略与国内政治双重捆绑的结果。从战略上看,以色列长期以来被视为美国在中东的“不沉航母”,是制衡伊朗、稳定地区局势的关键支点。公开反对以色列,不仅可能动摇美以同盟的根基,还会让沙特等其他盟友质疑美国的承诺。
更微妙的是,特朗普政府时期就曾提出过类似“清空并接管加沙”的构想。如今内塔尼亚胡的计划与此高度契合,华盛顿的沉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默许,让以色列充当了执行这一思路的“代理人”。
国内政治的压力同样巨大。强大的犹太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和政治捐款,深度影响着两党决策。即便在加沙饥荒最严重的时候,美国国会仍在今年7月通过了一项价值两百亿美元的对以军售法案,其中甚至包括了专门用于城市巷战的钻地弹和集束炸弹。这种“一边倒”的支持,让美国政府即便面对国际社会的谴责,也不敢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反对行动。
然而,美国的庇护正在加速以色列的孤立。曾经坚定支持以色列自卫权的德国,率先宣布暂停对以军售。德国总理默茨在接受采访时就以色列的计划反问:“这些人该去哪里?我们不能那样做,我们不会那样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罕见地公开谴责以色列“制造人道主义灾难”。更具实质性的是,法国和英国已经宣布,计划在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多个欧洲国家也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占领加沙的计划将严重阻碍“两国方案”。
就连以色列国内,反对的声音也此起彼伏。反对党领袖、前总理拉皮德将内塔尼亚胡的计划称为一场“将导致更多灾难的灾难”,并预言“人质将死,士兵将死,经济将崩溃,我们的国际地位将崩溃”。据以色列媒体测算,该计划将在几个月内耗资数十亿美元,使国家赤字增加2%,并导致医疗、教育等民生预算被大幅削减。
结语
内塔尼亚胡强硬地宣称,“无论有没有其他人的支持,我们都会赢得战争”。从军事上看,他或许能够实现对加沙的控制。但正如安理会那场14比1的投票所揭示的,一场在战场上获得的胜利,如果代价是失去整个世界,那这种胜利的意义又何在?哈马斯批评以色列的行动是在22个月杀戮了六万多人后开拓罪责的企图。当最亲密的盟友都开始转身离去,当国内的反对声浪日益高涨,这场看似即将到来的“胜利”,或许早已注定是一场代价高昂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