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上甘岭战役的幕后英雄!
“在上甘岭战役的第三阶段,他肩负重任,统一指挥第12军和第15军所属部队,以机智和灵活的策略,浴血奋战,多次成功击退敌人的猛烈进攻,为上甘岭战役的最终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无疑,在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的第三阶段——即决战之际,李德生将军身先士卒,坚守前线,指挥若定,最终确立了战役的胜利大局。这一幕,无疑是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杰出篇章。
一、在 上甘岭 前线执行作战任务的12军与15军所辖各部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美军第7师与南朝鲜军第2师,共计7个营的兵力,在300余门大口径火炮、30余辆坦克以及40余架飞机的强大支援下,兵分六路,对朝鲜北部金化地区北部的五圣山南麓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均为志愿军防御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位于这两个高地北部的村落,名为上甘岭,这场战役因此而得名。在首日战斗中,敌人向两个志愿军阵地倾泻了超过30万发炮弹和500余枚炸弹。
彼时,我志愿军第12军在金城地区上甘岭以东执行防御作战任务,计划于11月初向北撤退至谷山地区进行休整。然而,当接到上级关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大举行动的通报后,时任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立刻作出判断:敌军野心勃勃!
五圣山坐落在朝鲜北部金城、金化、平康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其主峰高耸,海拔达1061.7米,成为志愿军战线中部地区的制高点。山脉西临广袤的平康平原,东端则牢牢控制着通往金化、金城及东海岸的公路,而南边仅与“联合国军”占领的金化相隔7公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志愿军战略中的关键节点。上甘岭地区,作为五圣山这一战略要点的最前沿,位于五圣山主峰南侧4公里处。597.9高地与537.7高地北山均位于上甘岭以南,其中537.7高地北山位于东侧,597.9高地则位于西侧。这两座高地彼此形成犄角之势,共同构成了五圣山的天然屏障,总面积约为3.7平方公里,由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的两个连队共同守护。
战事正酣,何谈休息整顿?!
经过激战至10月20日,敌方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超过7000,最终夺取了537.7高地北山和597.9高地的表面阵地。面对危急的战局,第3兵团代理司令员王近山果断决策,命令第12军第31师第91团火速增援上甘岭。李德生协助军长曾绍山调度兵力,战意愈发强烈。
◆李德生
10月26日,正值上甘岭战役激烈对峙之际,李德生接到命令,急速赶赴兵团部领取任务,途中邂逅了王近山与兵团副政委杜义德。一番简短的寒暄过后,王近山与杜义德即刻引领他步入作战室,详尽地介绍战况。王近山,我军赫赫有名的将领,往昔指挥战斗总能保持镇定自若,然而今日却难掩几分忧虑。他手持地图,一边比划,一边激昂地讲解。
“我15军已将所有可调动的机动兵力悉数投入战场,然而敌方攻势并未稍减,反而在持续增兵。目前,该地区的冲突已升级至战役级别,敌方显然抱有战略目的。根据各方情报分析,敌人在后续阶段将进一步加大兵力投入,对我方发动攻势,预计战斗将愈发激烈与残酷。”
“我们立誓务必坚守上甘岭阵地,绝不退让分毫!一旦前沿阵地失守,敌人将趁机夺取五圣山,进而突破我军中线,届时整个朝鲜战局将发生逆转,此种情形绝不允许发生!”
最终,王近山语气坚定地叮嘱李德生:
“12军已被调编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全军上下,均需做好全面投入战斗的准备。此次战斗将极为惨烈,我们需以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精神,做到一名战士自始至终指挥一个连队进行战斗!目前,我们正在向上级汇报,计划在15军的统一指挥下,设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你担任指挥官,负责协调指挥12军和15军所属部队在上甘岭前线的作战行动。炮兵指挥则由炮7师师长颜伏负责。请务必注意各部队间的协同配合。”
“务必及时且直接向兵团汇报战场情况,同时亦需通报15军军长秦基伟,鉴于战斗发生在他们的防线上,我们必须遵从他们的统一调度与指挥,确保彼此间的紧密团结。”
“我必将坚定不移地执行兵团的命令,全力指挥好前线的战斗。”
随后,李德生与王、杜达成一致,决定从第12军的第34师和第35师中各抽调三个精锐团,以增强上甘岭战役的作战力量。
二、“李德生同志抵达前线后,迅速推行军事民主,成功解决了粮食和弹药供应难题!”
战事紧急,11月初之际,五圣山战斗指挥所尚在筹备之中,李德生毅然驾车奔赴上甘岭。他首先抵达第15军军部,拜会了秦基伟军长、谷景生政委以及第45师师长崔建功,详细听取了他们关于过去十余天战斗进展与经验教训的汇报,从而对敌我双方的攻防态势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他即刻驱车前往德山岘前线指挥所,继续指挥战事。
李德生所乘的吉普车,在距离前沿阵地尚有五、六公里的地方,便遭遇了敌人的炮火封锁。彼时,敌人的远程炮火昼夜不停地对志愿军纵深区域进行猛烈轰击,意图破坏我方后勤人员与物资的运输补给线,沿途弹雨密集。夜幕降临,敌机投射的照明弹将道路照亮得如同白昼,随后强击机随即对公路沿线目标展开轰炸与扫射。在这般凶险的环境中,李德生的此次行动无疑是勇闯龙潭虎穴!
观察战场态势,李德生立刻意识到敌军攻势并未衰减,炮火依然猛烈,且兵力持续增强。根据敌军番号判断,对方共有四个师投入战斗,其陆空火力已渗透至我军腹地数十公里。如此庞大的规模,显然远不止为了争夺前沿的两个连队阵地。随着李德生逐步接近指挥所,他的心情愈发沉重。
此刻,志愿军的前沿阵地已被战火夷为平地,所有地面防御工事均已损毁,战士们在反击中面临无立足之地。仅剩的几条坑道内物资匮乏,弹药、粮食和水均告急,敌军控制了地面阵地并封锁了坑道口,我方人员进退两难,如何确保基本生活需求和体力维持,以及弹药的补充?从前沿到纵深数十里,翻山越岭,敌机和大炮层层封锁,如何确保物资能够顺利运送到前线?阵地上的电话线频繁被炸断,如何维持有效的通信联络?在反击中,炮火如何有效配合?一旦反攻成功,如何巩固阵地?人员过多容易造成伤亡,而人员过少又难以坚守。
五圣山主峰为战场要点。
此念及此,李德生心中压力骤增:“欲扭转不利局面,夺回阵地前沿,稳固立足之地,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多。”
历经重重艰险,李德生终于抵达了德山岘第15军的前线指挥所。抵达军部指挥所的当晚,他立即着手与第31师的领导们沟通,了解战场上的最新情况。那时,敌人的进攻焦点集中在597.9高地,李德生便拨通了五圣山团指挥所的电话,向负责该高地防御任务的第31师第91团团长李长林(该团于11月1日夜间投入战斗,坚守597.9高地主峰及其周边的五个阵地)询问。鉴于电话中难以详述,他要求李长林亲自前来指挥所做详细汇报。通过这次汇报,李德生深刻意识到了前沿阵地弹药补给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15军的旧弹药库位于前沿阵地后方约四至五公里处。在常规的防御战中,弹药消耗有限,尚能应对。然而,此次敌军发起的持续猛烈攻势,使得前沿阵地对弹药的需求激增。敌军不仅动用了众多远程炮火和飞机,还从前沿阵地至志愿军阵地纵深数十里,布下了层层火力封锁,且越往前方封锁越严密。通往前沿阵地并无公路,全赖人力长途跋涉,路途遥远且劳苦不堪。李长林举例说明,在运输部队中,有战士因过度劳累而吐血,抵达前沿时,连通过封锁线的体力都已耗尽,导致伤亡惨重,弹药补给亦显不足。有时,一个营的作战需要两个营的兵力来运输弹药。
李德生历经沙场多年,深谙“有枪无弹,等于徒劳”的道理。他与师长、团长等领导同志,积极运用军事民主的方法,既倾听大家的疑问,又广泛动员众人探讨对策。不久,他们便提出了分段运输的解决方案:
(五圣)山之巅后方,运送物资主要依赖汽车。行进至前方,自团后勤直至营级、连级单位,每隔五十米便划分出一小段区域,由专人分头负责。沿途挖掘多个隐蔽的猫儿洞,用以藏匿弹药。在敌方炮火间歇的空隙中,运送人员迅速前行。得益于路途的短捷,归途之中得以休整体力。
此法施行效果显著,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员伤亡,更确保了前沿阵地弹药供应的充足。
李长林等人一致指出,在前期的战斗中,各连队均由一个伙食单位负责供应,这导致在阵地分散的情况下,那些被敌人封锁隔离的战士以及独立作战的小组常常面临缺粮少水的困境,体力迅速消耗,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作战能力。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食物犹如坚固的钢铁,一顿不吃便觉得饥饿难耐。面对此境,李德生倡议众人各抒己见,众人集思广益,最终提出了一项解决方案:
位于五圣山后山脚,紧邻741高地后方的岩洞中,由团部统一调度,组织了十余名炊事员轮番作业。他们全天候坚守岗位,不间断地蒸制馒头与包子,热气腾腾的食物源源不断地出炉。同时,一支由50余人组成的运输队昼夜不息,即便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也勇往直前,将一份份熟食运送至前线。为了保持食物的温度,他们用棉被层层包裹。鉴于战况激烈,前线不便集体用餐,便将食物分装成小袋,每袋装5至10个,战士们一次背负数十袋。炊事员们抵达阵地后,便将一袋袋食物抛向战士们。若遭遇水源匮乏或运水不便的情况,他们还会背送苹果以解战士们的口渴和饥饿之苦。
随时光流逝,这741高地供应站亦演变为设立“流水席”的定点,为前往前线或回归后方的战士们提供即时的餐饮服务。在随后的二十余日战斗中,供应站蒸煮了超过四万斤的面粉包子与馒头,确保了前线战士们饱腹,以便他们能够全力以赴投入战斗。
李德生上甘岭指挥作战。
回首往昔,李长林由衷敬佩地说:“每当李德生同志抵达前线,他总能迅速推行军事民主,从而有效解决了粮草弹药供应的难题!”
三、积极优化驻军与作战环境,致力于破解“明敌”“知己”的难题
在第12军接手阵地任务之际,阵地上的地表设施已遭全面摧毁,地面遍布松软的泥土,每踏一步都能陷入至膝。由于地表工事无法挖掘,面临无工事可用的困境。依据过往的战斗经验,唯有利用麻袋装填泥土来构筑防御工事。李德生立刻指示参谋向军部汇报:“紧急运送1000条麻袋!”当天夜间,载有麻袋的车辆便抵达了前线。
原先的两个前沿阵地地面工事损毁严重,坑道工事未能与战壕形成有效的连接战斗体系。屯兵坑道与山顶阵地相隔仅数十米,在战斗过程中,增兵需穿越暴露的阵地,常常遭受敌人火力的致命打击。尤其是当敌人占领阵地后,他们便能封锁志愿军屯兵坑道的入口,使我军防守分队陷入被动。李德生抵达阵地后,首要任务便是确保站稳脚跟和屯兵的安全。他命令用麻袋装土,围成一个简易的环形防御圈,虽可暂时栖身,但这样的工事显然难以抵挡敌人猛烈的火力。因此,一到阵地,便需迅速突击挖掘坑道和抢修战壕。为了使一线部队得到充分的休息,保存体力以备次日战斗,李德生下令预备连队负责挖掘坑道,并宣布挖掘每米坚石坑道即记三等功一次,以此激励大家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群众建功立业。通过这些举措,阵地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屯兵与作战条件得以满足,迅速解决了在阵地上站稳脚跟的问题。
面对敌人日夜不停的炮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阵地上的电话线屡遭破坏。接线员在敌火中奋力修复,但每次上去几乎都遭遇击毙,伤亡惨重!通信联络无法维持,上级如何下达命令?前线动态又如何及时上报?
接到消息后,李德生当机立断:命令通信排提前储备充足的线材,一旦部队发起反击,通信排便迅速跟进,铺设新的线路;而在稍显后方的区域,电话线被巧妙地埋设在专为这一目的挖掘的小土沟中,从而确保了团部与前线通信联络的顺畅。随后,报话机更是被配备至连队和突击排,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实时获取。
观察上甘岭的敌情有着其独特之处。在597.9高地上,11个阵地并非直线分布,而是两条山脊向南延伸,构成一个前向三角形。李德生对部队作出指示,要求对山上关键的未命名高地进行编号,以便于实施炮火支援和作战指挥。
西北一脉山梁,自后向前依次划分为6号、5号、4号及0号阵地;东北方向的山梁,自后向前依次为2号、8号、1号和3号阵地,交错向前,恰成三角形,而主峰便是3号阵地。3号阵地西南侧,便是10号阵地。直面前方的是9号阵地,而向东南延伸,则是距离敌人最近的7号阵地。山脚东侧,是11号阵地,其东北方便是小村庄上甘岭。11号阵地东侧,是一条蜿蜒的山间公路,公路延伸至东,便是537.7高地的北山。
1952年志愿军秋季作战示意图。
第91团由侦察股长领衔,构建起一张严密观察网络。各阵地均配备了观察员,他们实时搜集所见信息,并迅速上报至连、营乃至团级指挥机构。入夜,我们能够不断派遣小分队深入敌阵前沿或阵地内部,搜集敌情。部分关键节点还配备了专用报话机,以便干部们协同作战。
李德生建议落实,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这一系列周密的通信监控措施,上级指挥机构得以对团、营、连直至前沿班的敌我态势进行实时且精确的掌握,这对指挥作战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中,步兵观察所扮演了炮兵“眼睛”的角色。在情况紧急之际,观察所可直接为炮兵指示目标,确保炮兵能够迅速以猛烈火力击溃敌人,甚至一次就能消灭成连、成营的敌军。
凭借对自身和敌方的深刻了解,李德生在指挥上显得更加自信满满。
四、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亲自担纲,全面负责第31、第34师的反击作战指挥任务。
1952年11月1日,夜幕低垂之际,第12军第31师第91团正式接替了第15军的防务,负责守护597.9高地。李德生向他们下达了坚定而有力的命令:“务必下定决心,想方设法打击敌人,誓死捍卫阵地!”
阵地前沿空间局促,敌军炮火异常猛烈,人员增援反而加剧伤亡,同时必须坚守阵地,掌握敌情,并随时应对敌人不同规模的反复攻势。面对这一困境,第31师第91团的经验引起了李德生的重视。
在当年的金城防御战里,第91团不仅积累了深厚的坑道战与阵地战经验,而且对敌军的攻防策略有了基本的把握。团部还精心组织了班以上战斗骨干的集中培训,邀请战斗英雄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传授消灭敌人的技巧。因此,当大家目睹了上甘岭敌军的进攻与作战后,感到并不陌生,对战胜敌人充满了信心。针对敌军的活动规律以及上甘岭的地形特征,团领导果断采取了一种特殊且适宜当时当地条件的战斗部署:兵力配置上以近前沿为轻,后方为重;火力配置则相反,前方集中,后方分散。全团9个步兵连从五圣山至最前沿,一字排开,形成9个梯队,确保了师、团能掌握充足的预备力量,为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提供了保障,有效应对敌军的持续攻势。这种战斗部署不仅适用于师、团层面,即便是最前沿的战斗小组,通常也是由战斗小组长带领一名战士坚守阵地,同时留一名战士在后进行补充。对于这种战术,李德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小兵群战术”。
此举创意十足,使得在敌军炮火猛烈袭来之际,我方阵地人迹稀少,巧妙避开了敌方的火力优势,伤亡得以控制在较低水平;待敌军成批涌上阵地,我军则充分发挥炮火、冲锋枪、机枪以及手雷、爆破筒等武器的作用,对敌军予以毁灭性的打击。
李德生随即下令,将第91团的战斗部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并予以推广。凭借这一宝贵经验,参战部队接连取得显著战果。
◆上甘岭战役。
11月2日凌晨7时,敌人对597.9高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他们首先以密集的火力对志愿军阵地进行连续轰击,炮弹发射量近十万发,坦克逼近山脚进行射击,同时,超过一百架次的飞机轮番轰炸,攻击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一时间,志愿军的阵地上硝烟弥漫,泥土和岩石飞溅,地面工事尽数被摧毁。自上午10时起,敌人先后派遣美军第7师的1个营、美空降第187团的1个营、哥伦比亚营以及南朝鲜军第9师的2个营,对597.9高地发起了多次多梯次的猛烈进攻,共计40余次。“在激战中,坚守在东侧9号阵地的志愿军第91团1个班,展现了英勇顽强和灵活机智的战斗精神。他们巧妙地利用弹坑、岩石和残存工事,分成两个小组,轮番作战。在纵深炮火的强大支援下,经过一天的激战,成功击退了‘联合国军’从1个排到2个多连的7次进攻,共歼敌400余人,而自己仅有3人轻伤,成为小兵群作战的典范,受到了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的赞誉。”(《抗美援朝战争史》第3卷)
第12军第31师肩负起597.9高地与537.7高地北山的防御重任,其中,第91、第93团负责守卫597.9高地,而第92团则承担起537.7高地北山的反击任务。与此同时,第34师第103团已迅速返回平康以北区域,接替第31师第92团的防务,成为第15军第44师的预备力量。第34师则率领第106团集结于文岩里地区,第100团则集结于洗浦里与后坪里之间的地带,展开动员工作,为继第31师之后投入五圣山前沿阵地的反击作战做好准备。
为确保战场指挥的顺畅,特设立五圣山战斗指挥所,即第15军前线指挥部,由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同志全面负责对第31师和第34师反击战事的统一调度,并对第15军第29师协同作战行动予以指导。该指挥所直接接受第15军军长秦基伟同志的直接指挥。(资料参考《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
在先前阶段的战斗中,李德生将军率领前沿部队,专注于对进攻597.9高地的敌军进行重创。目前,除11号阵地外,该高地已基本恢复至志愿军的控制之下,并正逐步得到巩固。鉴于此,3兵团首长果断决策,将作战重心向东转移,着手恢复并巩固537.7高地北山阵地。
五、本次反击行动在火力组织、兵力部署以及战术运用上均展现出了极高的周密性与细致入微的考量。
为了强化指挥力量,李德生派遣第31师副师长李长林奔赴前线,亲自负责指挥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
在反击537.7高地北山的战斗中,所面临的艰难程度尤为显著。原因在于,南面537.7高地的主峰已被敌军所占,而北山仅与敌军阵地相距百米之遥,暴露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西侧,597.9高地上的11号阵地对北山形成了火力封锁;东侧,敌人从注字洞南山发起了侧翼火力攻击。该阵地孤立无援,四面受敌。更甚者,自敌军占领北山表面阵地以来,他们日夜不停地进行突击,已建立起较为坚固的野战工事,并布设了铁丝网、地雷等重重障碍。友邻分队仅坚守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坑道。
志愿军欢庆上甘岭战役的辉煌胜利,新中国以此战史上的奇迹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强势归来!
我军除了步兵的部署之外,还将动用50门榴弹炮对537.7高地实施猛烈轰击,同时用13门榴弹炮对注字洞南山之敌进行火力压制。此外,12门卡秋莎火箭炮将实施两次集中发射。在我军成功发起反击后,我们将再部署6个榴弹炮连,在阵地前沿构建一条长达1200米的固定封锁线,以火力封锁敌军反扑部队。凭借如此强大的火力,对一个小型阵地进行轰击,并摧毁敌人的支援部队,这在朝鲜战场上堪称空前之举。
“11月8日收悉反击部署电文,此次反击在火力组织、兵力部署以及战术运用上均展现出了周密细致的特点,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认可。除要求各兵种严格执行计划外,还需注意与坚守坑道的部队保持联络,以防在首次及第二次火力准备阶段,他们因不了解情况而提前出动,从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11月11日下午4点半,在猛烈的火力支援与掩护下,第92团成功收复了537.7北山全部阵地,并成功接应了坚守坑道的友邻部队。紧接着,第92团、第93团、第106团依次坚守537.7高地北山,令敌人望而生畏。与此同时,进攻部队在597.9高地11号阵地的反击中取得胜利,并运用小兵群战术,顽强抵御了敌人40余次进攻,共歼敌1000余人。直至11月20日,敌人再不敢发起进攻。至此,597.9高地才完全恢复了战前的态势。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
11月15日,三兵团首长下达嘉奖令,赞誉第12军:“你们刚刚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不畏艰难,迅速投身于五圣山前沿的激烈争夺战。在15军既有的胜利成果之上,凭借强大的炮火协同,你们士气高昂,连续挫败了敌人数日的多次反攻。”“在坚守的597.9高地,你们屹立不倒,尤其是在11日晚的反击行动中,更是成功夺回了537.7高地北山阵地。你们的英勇顽强、快速高效的工事构筑、灵活多变的战术,令人钦佩。希望你们继续保持这种不畏强敌、孤军奋战的战斗精神,既能以最小的代价坚守阵地,又能有效杀伤敌人,直至将战斗持续到恢复我方原有阵地,直至敌人不敢再轻易侵犯。”尽管嘉奖令并未明确提及前线指挥员李德生的名字,但这无疑是给予他最高的荣誉。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激战之中,敌方损失惨重,而我美7师亦遭受重创,被迫撤出战场向西转移。南朝鲜军的第2师和第9师亦遭受重击,攻势锐减。至12月3、4日,第106团成功击退了敌人发起的最后一次、规模超过两个营的猛烈攻势。自此,敌方再无力对我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537.7高地的北山阵地得以稳固地巩固下来。
11月28日,第31师遵令将597.9高地的全部防御工作移交给第15军。至12月15日,第34师第106团亦接令将537.7北山阵地移交给第15军。随着战役的落幕,五圣山前线的指挥所依照命令被撤销,李德生与第15军的战友们告别,重返第12军岗位。至此,第12军圆满完成了在上甘岭战役中的作战使命。
在谈及上甘岭战役时,身历其境的李德生以谦逊的姿态言道:
这场享誉世界的上甘岭战役,成为了15军与12军团结一心、共赴生死、并肩作战的辉煌楷模。在党中央、毛主席以及志愿军总部和3兵团各级领导的英明指导下,各兵种、各部队的战士们齐心协力,共同谱写了一曲激昂的战斗篇章。
那些深知那段历史的人们,无不公正地评价:最终奠定上甘岭战役胜利基础的关键人物,正是李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