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背后:为何我们拒绝超级大国标签?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时,全世界都在瑟瑟发抖,唯独中国甩出四万亿计划,高铁、机场遍地开花,硬是把全球经济从悬崖边拽了回来。2020年疫情肆虐,美国满世界求口罩,中国却转身成为全球抗疫物资工厂——这些逆风翻盘的戏码,真是靠“美国倒霉”才实现的吗?当比亚迪一箱油跑2000公里,华为芯片突破封锁时,某些人幻想的“美国跌倒中国吃饱”剧本,怎么越看越像自嗨的伪命题?
四万亿计划落地那年,西方媒体集体唱衰中国“盲目基建”,结果三年后中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50%。德国《明镜周刊》曾拍到山东工人们凌晨三点浇筑高铁桥墩的照片,配文是“这些人的加班费或许低廉,但他们拯救了欧洲的圣诞节”——因为义乌生产的圣诞树和玩具正通过新修的铁轨运往汉堡港。这种实打实的生产力,可比等着华尔街崩盘靠谱多了。
2020年武汉封城时,美国议员在电视上嘲笑中国“专制”,结果同年五月中国口罩日产能飙升至3亿只。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显示,当时全球每10台呼吸机里7台贴着“中国制造”标签。更讽刺的是,当美联储疯狂印钞引发通胀时,中国工厂正用0.5美元/只的口罩价格,把美国药店的20美元定价打回原形。
汽车产业更是绝地反击的样板。日本丰田高管去年私下抱怨,比亚迪DM5.0混动技术让他们“至少落后18个月”。而华为Mate60系列搭载的麒麟9000S芯片,虽然制程落后高通两代,却靠着卫星通话功能在中东沙漠里卖脱销。这些案例背后是34.6%的研发投入增速(2023年工信部数据),不是靠硅谷裁员就能复制的竞争力。
至于“超级大国”的迷思,看看美国在阿富汗留下的850亿美元武器装备,再看看中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修的淡水厂——前者制造难民,后者日均供应20万升饮用水。沙特伊朗在北京和解后,中东国家2023年对华投资暴涨217%(商务部数据),这比航母舰队巡航波斯湾管用多了。
当西方还在纠结“修昔底德陷阱”时,中国工人早已用焊枪和螺丝刀给出了答案:真正的崛起从不依赖对手的失误,而是深夜厂房里不灭的灯光,是实验室里烧坏的电路板,是非洲草原上呼啸而过的中国列车。与其惦记别人碗里的饭,不如继续烧旺自己的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