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曝光西贝堂食袋装产品标有“非直接提供消费者”及9个月保质期引发讨论
罗永浩又爆西贝“现做”是热包?堂食标着“非直供”,保质期九个月,这锅谁背?
这事儿真不是小题大做。你花着现炒现做的钱,坐在装修体面的店里,服务员笑眯眯端上来一盘“刚出锅”的菜,结果包装袋上明晃晃印着“非直接提供消费者”,保质期还整九个月——这不是打脸,是拿锅铲拍你脑门。
罗永浩那张嘴是毒,可这次他真没瞎说。网友拍的照片清清楚楚,西贝的后厨操作流程被扒了个底朝天。那些摆在你面前、号称“新鲜出炉”的招牌菜,源头可能是个冷冻包,进微波炉转三分钟,撒点葱花就端上桌。成本压下去了,价格没跟着降,利润空间倒是腾出来了。消费者呢?吃的是情怀,付的是智商税。
有人替西贝说话,说餐饮行业用预制菜不丢人,效率高、出品稳,连锁品牌都这么干。这话听着没毛病,可问题出在“说一套做一套”。菜单上没写“加热即食”,宣传语里全是“匠心手作”“当日鲜采”,消费者冲着“锅气”和“温度”来的,结果吃的是冷库里的“科技与狠活”。这不是效率问题,是信任问题。你悄悄用没人管你,但别把顾客当傻子哄。
西贝的回应也挺迷。不正面解释“非直供”到底什么意思,也不提保质期为什么能撑九个月,光强调“符合国家规定”“安全可食用”。安全当然得安全,谁质疑你投毒了?大家质疑的是你挂羊头卖狗肉。规定是底线,不是遮羞布。顾客要的是知情权,不是被蒙在鼓里还夸你“服务周到”。
餐饮这行当,玩文字游戏早晚翻车。以前是添加剂藏着掖着,现在是预制菜披着“现炒”外衣招摇过市。消费者眼睛越来越毒,手机一拍一搜,啥猫腻都藏不住。西贝这次栽的跟头,其他餐饮品牌也该照照镜子。别以为换个包装、改个话术就能糊弄过去。信任这东西,攒起来费劲,塌起来就是一瞬间。
罗永浩是不是蹭流量?可能吧。但流量不是原罪,真相才是核心。他捅破的这层窗户纸,底下是整个行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消费者不是反对预制菜,是反对被欺骗。明码标价,坦坦荡荡写清楚“中央厨房出品”“复热上桌”,价格实在点,服务真诚点,没人会揪着不放。怕就怕嘴上喊着“家的味道”,手里攥着“料理包的利润”。
这顿饭,吃得人心里发毛。以后进餐厅,是不是得自带放大镜,先检查盘子底下有没有生产日期?是不是得问服务员:“这菜是灶台炒的,还是微波炉叮的?”餐饮的底线不该是“没吃死人”,而是“没骗过人”。西贝这事儿闹大,不是罗永浩赢了,是消费者该醒醒了。
当“现做”成了营销话术,“锅气”沦为视觉特效,我们吃的到底是美食,还是精心包装的幻觉?
——《消费者报道》《餐饮老板内参》《新京报》相关报道整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