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两县镇成功逆袭晋升为地级市
在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中,地级市常被称作“府”,本地居民称之为“本府”,而外地则用“外府”相称。这种称谓源远流长,与明清时期的行政建制紧密相关。并非所有地级市都是由历史上的府直接演变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原为县或县级镇,后来经过行政升格成为地级市。在浙江省现有的11个地级市当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台州市和舟山市,这两座城市发展路径与众不同,从县或县镇跃升为省域的地级市,堪称“逆袭”的典范。
回顾清朝嘉庆年间,也就是1820年前后,浙江省下辖11个府,省城设于杭州。其中,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温州府,以及处州府,构成了当时的省级行政框架。每个府下辖若干县、州或厅,杭州府辖有钱塘、仁和、富阳等八县与一州,嘉兴府包含嘉兴、秀水等七县,湖州府管理乌程、归安在内的七县,其他各府县属分布大致类似。
今日浙江的地级市,与清代各府大多一一对应杭州市承袭自杭州府与严州府的区域,丽水市则是在更名后接续了处州府的疆域。不同的是,台州市与原台州府的地域中心,发生了明显迁移:由历史上的临海县,转移到了临海县管辖的海门镇,即现今的椒江区。而舟山市则颇有特色,由宁波府下的定海县升格设市,并整合了跨省(原属江苏省松江府)的嵊泗列岛,形成如今以海岛为主的行政格局。
这两座地级市的行政演变历程极具代表意义。先来看台州市。新中国成立后,台州专区反复调整设立。1978年10月,这一地区被正式命名为“台州地区”,行政中心仍在临海县。1980年,在海门镇的基础上,设立了海门特区,再于次年更名为椒江市。1994年,台州地区撤销,改设地级台州市,椒江市随之成为台州市的中心城区,被称为椒江区。到2023年末,台州市行政区划包括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等三区,以及三门、天台、仙居三个县,温岭、临海、玉环三座县级市,共辖九个县级行政单位。
再举舟山市为例。舟山的设立,与海岛区位特征密不可分。定海县历史上归属宁波府,清末曾一度升为直隶厅。民国时期复称县,1953年,定海、普陀、岱山被拆分为三个县,并把嵊泗县划入,设舟山专区。此举意味着地级格局初现端倪。经历1958年县合并,1962年专区恢复,1976年更名舟山地区后,最终在1987年正式组建地级舟山市。至2023年底,辖定海区、普陀区,以及岱山县、嵊泗县,行政体系相对精简而独具海岛特色。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我国体量较大的海岛型地级市并不多见,除了舟山市,还包括海南的三沙市。这些城市大多以岛屿为行政基础,管理范围特殊,与内陆“府”类地级市有所不同。
综上来浙江各地级市多承袭自历史上的府制,但台州市与舟山市的发展尤具“逆袭”色彩。前者自本属台州府辖下的临海县海门镇,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成长为具活力的沿海城市;后者则以定海县为基础,联合舟山群岛、嵊泗列岛等,最终成为浙江独一无二的海岛地级市。这两地的发展轨迹,不仅反映了区域历史的变迁,也展现了行政区划演进的中国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