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楼市分裂,东北房价跌成白菜,年轻人选择租房
谁还记得,那个遥远的2017年,马云站在杭州的聚光灯下,信口拈来一句“房价如葱”,台下顿时一阵哄笑。
那会儿楼市正热,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房子是能升值的“硬通货”,谁和你聊什么“白菜价”?听听就算了。
但时间最能击碎人的自信,2025年的大幕拉开,重新回顾这句玩笑,一种细思极恐的味道浮上心头。
到底是马云押中了楼市沉浮的命门,还是我们自己一直活在安慰剂里?
你说,曾经横扫微信朋友圈的“房价只涨不跌论”,现在去哪了?
是被三四线城市的冷风吹走了吗?
还是说,倒在了一堆堆库存房源的阴影里?
真要给2025年的中国楼市找个词儿,那不是“疯抢”,也不是“暴涨”,而是“分裂”——像一块蛋糕,被尖刀割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味。
国家统计局刚出炉的数据,打脸不是一巴掌,而是啪啪作响。
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狂降12.0%。
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也干脆地下滑了6.5%。
一个“凉”字,还真是写在每一个角落。
你说东北,没人还把鹤岗那几万元一套的消息当新闻了。
转头看辽宁阜新,房产平台上20多万的房源跟“库存白菜”差不多,想想五年前,这些同样的房子还能卖到五十万,还要靠抢,真是人心隔肚皮,市价隔肚皮。
而现在,开发商一个个着急,“首付9.9元”的神操作也出街了。
想当年“首付最低三成”还觉得是福利,现在想想都像听到“拼多多百亿补贴”的笑话,其实都是无奈的招数。
让我们再看看头部城市吧。
上海那边,一套单价近二十万的豪宅还在上演“日光盘”的魔法秀。
北京、上海学区房的名头也没塌下来,价格是回了点,但“一平十几万”,你敢伸手么?
市场的K型修复彻底拉开了距离,一面是炽热的欲望,另一边是无穷的寒意。
你说房子和房子之间差别大不大?
从来没有这样大过。
老有人说,“楼市跌了是经济周期的正常反应”。
说得好听,可这锅谁背得起?
房价的剧变,其实不是简单的经济波动,而是人口结构、供需关系、代际思维集体发功。
自打2022年人口正式负增长后,谁都能感受到一丝前所未有的凉意。
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人。
以前大家都说“人多房少,买房要抢”,现在你能抢谁家?
新逻辑变成“房子越来越多,人反而越来越少”。
这样一来,昔日最硬的“信仰资产”学区房也开始有点虚了。
新生儿少了,教育改革在路上,谁还会为一纸房契拼掉一生的精力?
一个家庭不再为孩子背负巨额房贷,其实是一种彻底的觉醒。
现在的年轻人,“房子”跟“家”之间的关系早就没那么死板了。
前阵子看深圳一对月入三万的95后夫妻,愣是放弃买房,选择租房生活。
他们的理由是,月供和首付的压力不值得为了一块混凝土折腾一辈子。
更多的年轻人也在想,不如把钱花在旅行、学习、自我投资上。
你会发现,曾经“必须买房才能结婚”已经逐渐成了“过去式”。
租房同样能够享受美好生活,投资属性被消融,“房子”重新回归居住本质。
说白了,就是钱花到刀刃上,不抱着砖头过一辈子。
这点在各大城市、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圈体感最强。
市场大动荡下,政策的“看得见的手”总会出现。
这次很明显,目标不是一味托举房价,而是托底+引导,帮大家缓缓过渡。
进入2025年下半年,各路政策组合拳亮相,留给人思考的空间还挺大。
国务院刚刚强调要“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说白了,就是底线思维,不能再让楼市溃坝了。
央行降准、降息,花样百出,就是为了把流动性送进市场,呵护一点信心和活力。
北京首当其冲,放宽五环外限购,大家都在看,更多城市会不会紧跟。
棚改2.0也不是吆喝玩的,这次不是简单拆迁重建,城中村改造直接铺开到将近三百个地级市。
重点是用资金补偿或“房票”,引导居民买市场上的存量房。
这个操作其实很“社恐”,表面上是改善民生,其实是精准去库存,尽量让楼市软着陆,别出现刚性崩盘的剧情。
再比如,还有备受吐槽的“公摊面积”,不少地区也试点取消了。
不再“买100平只得80平”,以后买多少算多少,看着真让人踏实。
信心,也就是这么点一点滴滴地修复。
说了这么多,回头看,马云当年的“房价如葱”梗,其实是被人误解了。
谁都懂大葱不是不要钱,但谁也不会囤葱当传家宝。
葱是生活必需品,买得到,吃得起,不用伸长脖子抢,也没人因为一篮葱就三十年房贷压身。
房地产淡出金融炒作和投机,走回生活消费品的路,马云这句话算是说到根了。
一旦房子不再是首要投资,一切回归理性,焦虑就少了不少。
你也不用拼命找“房市风口”,安心过日子。
这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自信心枢纽”。
再说句题外话,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看得也很透,他判断2025年房市将止跌回稳,不再拖累经济。
万科那个“老大哥”王石则提倡转型服务,不再靠涨价挣快钱。
整体来看,业内、官方、学界都给了共同结论——暴涨神话破灭,“房子≠财富”的观念坐稳了C位。
原来的炒房客,得重新想想怎么赚钱。
盲目跟风买房,也成了“过去式”,谁还赌明天一定会更贵?
社会节奏在变,梦也在变,楼市不再是标配“造富神话”。
大家慢慢习惯生活本该有的稳定和理性。
其实,2025年下半年就是分水岭。
以前是黄金时代,人人追涨杀跌;后来是黑铁时代,房子难卖、开发商难过。
现在正逐渐迈进白银时代,房子的意义不再是财富工具,而是为人提供住所和安全感的港湾。
说一句现实的话,以后谁还争着买房做首富?
更多人会用脚去丈量生活质量和自由度。
房产回归价值本身,是大势所趋,也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理性未来。
不用再为房产而焦虑。
不用再去抢学区房像抢“最后一块蛋糕”。
更不用把人生压在数十年的还贷上。
只要你有蓄力的空间,就能脚踏实地活得有底气。
这可能就是马云预言背后的“善意愿景”。
楼市巨变带来的启示很简单,但很有力量——社会目标没变,大家都是为了过好自己的日子。
告别了疯狂投机,生活回到真实需求,哪怕房价起伏不定,都让人心里多了一份从容。
财富不再被一套房子绑架。
梦想也不再局限于砖头和水泥之间。
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该享有满意的居住权利,也能有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这才是“房价如葱”的真正答案。
新一轮房地产周期就在眼前。
是危机,也是机遇,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场变化。
小伙伴们,你在这波楼市风云里,又有什么自己的体会吗?
一起聊聊,新时代的房子,到底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