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功高盖世,为何仅授大将?1945年一纸电报,主席心照不宣定将星归途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共和国的首次授衔仪式庄严举行。诸多开国将领获此殊荣,张云逸将军,位列十大将第七位。
然而,对于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其最终军衔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他统兵才能出众,履历极为丰富,为国家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甚至还有救过周总理性命的壮举。
按理说,他完全具备成为开国元帅的资格。那么,为何元帅之列中没有他的名字呢?
多方考证和大量资料查阅显示,一份1945年由华东局发出的电报,似乎决定了他一生的走向。这份电报内容,深刻揭示了张云逸将军最终未能位列元帅的原因。
将星璀璨:何以配享元帅之尊?
张云逸将军生于1892年8月10日,海南文昌人。中央在确定开国将领时,标准极其严谨,这关乎国家认可与人民息息。将领的能力、功过、贡献以及其一生履历,都需要被细致量化、系统归纳。
绝非简单凭个人喜好或工作量来决定。那么,张云逸将军的资格究竟体现在何处?
1909年,他在广东陆军学堂学习一年后,接受进步思想,随后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0年,他积极参加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他又投身黄花岗起义。这两次起义都是为人民、为国家而战,当时的张云逸表现异常出色。
同年,他作为首批响应孙中山号召的人员,全身心投入到辛亥革命之中。这些早期履历并非虚笔。
早期党建设的核心并非仅靠军队或对外宣传,共产主义的进步思想和为人民、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是根本。虽然上世纪10年代,张云逸对共产主义思想尚不深入,但他始终走在拯救国家和人民的道路上。
这表明他的思想纯洁纯粹,奋斗精神坚强坚韧。后来评定开国将领时,这些经历如同简历上的工作经验,被细致地考量。
同样能展现他纯粹内心的,还有后来他在军阀手下秘密从事、宣传革命事业的事迹。1926年,张云逸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三年后,他领导了广西境内的农民起义,随后率领大批农民加入了红军。他参与了土地革命、南昌起义,并深度参与红七军的建设。
他还走完了漫漫长征路。简言之,在我党建设和革命的任何事业、任何阶段,只要能参与的,几乎都有张云逸的身影。
他这种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军队奔波忙碌的积极姿态,彰显了其无比的忠诚。除了个人品行,张云逸的作战能力也极为高超,否则他不可能成功领导农民起义和红七军。
抗日战争时期,张云逸领导了新四军的建立,以及皖南事变后的重建。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他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在皖南敌后进行艰苦卓绝的作战。
他还需面对国民党军队时不时的挑衅,作战条件苛刻,压力巨大。1940年,张云逸率军粉碎了日军对皖东的夏季作战计划和秋季扫荡计划。
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积极支持党对敌战略方针,率军一路北上抵达华北东北一带,沿路伏击反动派。1947年,他粉碎了反动派侵占胶州的企图。
1948年,张云逸被调到大后方。在那里,他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出色地完成了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前线将士能放开手脚,全力歼敌。
这就是张云逸将军在国家困顿时期的大致履历,从中可见其综合能力极强,个人品德极为高尚。这些无疑都构成了他成为开国元帅的坚实资格。
历史抉择:一纸电报定乾坤?
1937年4月,张云逸将军暂时放下前线任务,党交给他更重要的使命:到熟悉的华南进行“统战”工作。那段时间,他几乎没有休息,每天奔波于各地,宣传统战意识,团结统战力量。
同月,他在延安偶遇前往南京敦促蒋介石统战的周总理一行。因张云逸也需去西安进行统战工作,双方便一同驱车前行。
汽车行驶至延安南部的崂山附近时,道路两旁的密林中突然冲出200多名荷枪实弹的土匪。这些人并非寻常匪类,实际上是蒋介石安排的,目的是刺杀周总理,从他们提前埋伏和精良武器便可见一斑。
当时周总理身边,算上张云逸也不过20多人,如何能与对方200人抗衡?然而,张云逸反应神速。
他迅速护住周总理,同时勘察周围地形和敌军分布。张云逸立即扮演起指挥官的角色,明确指示身边的警卫员如何行动。
在他的果断指挥下,11名警卫员成功将周总理安全撤出。另一边,为确保总理彻底脱险,张云逸和孔石泉二人,在敌军空域右翼且战且退,最终全身而退。
众人脱困汇合后,周总理笑着对张云逸说:“云逸,没想到我们第一次一同出行就经历了这种事情,还挺值得纪念的。”张云逸听后哈哈一笑,但内心仍充满余悸:“真的太危险了,我若不那么做,您有了闪失,我可就是千古罪人啦!”
1929年12月11日,广东百色升起鲜艳红旗,红七军成立,百色起义爆发。那段时期极为艰苦,红七军初建,如同襁褓中的婴儿,就要面对成长和奋战的双重困难。
作为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每天都异常忙碌,这种忙碌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关心政治、作战,还常活跃在基层。张云逸的贴身医生欧阳山大夫回忆:“当时张军长和战士们穿同样的衣服,共同吃住,军饷也一样多。每次到营地,他都帮忙拾柴、烧火、煮饭,那才叫忙呢!哪怕再累,脸上都挂着亲近的笑容。”
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遇重创。张云逸更加忙碌,他要重建新四军,还要总结和反思。
战争间隙,张云逸总会和战士们集结,将皖南事变中的思考付诸实践。多少个日日夜夜,张云逸都带着战士们进行队列和军事训练。
在同僚和战士们眼中,张云逸就是一个“铁人”!尽管他为党和国家贡献良多,后来甚至成为华东军区副总司令,最终却未能成为开国元帅。这究竟是为何?
关键原因,或许要从1945年12月21日说起。这一天,华东局向中央发布了一封电报。正是这封电报,让张云逸永远失去了成为元帅的机会。
甚至改变了他日后的一生,也间接决定了后来他大将军衔的排定。这份电报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华东局领导的分工。
根据电报,陈毅被确定担任刚成立的山东野战军总司令,同时兼任山东军区总司令。而张云逸,则被确定为山东军区的副总司令。
这样的分配,表面上看并无问题。毕竟,虽然张云逸有着“身经百战的将星”的称号,但在统兵作战经验上,他确实不如陈毅将军丰富。
山东野战军是与敌军正面交战的主力,由陈毅将军担任司令,无疑是正确的决定。然而,问题随之而来。陈毅将军为了领导山东野战军的作战,日后还要出发前往东北作战,根本不可能长时间留在山东军区大本营。
那么,作为山东军区总司令的陈毅,将如何管理、统筹整个军区呢?这里便展现出张云逸的重要性。
当陈毅深入山东军区对敌作战时,张云逸将全面负责军区的统筹工作。此时,他的身份就显得有些特殊。
因为对军区真正拥有全权统筹的仍是陈毅,某些事务张云逸必须得到陈毅的首肯才能执行。那为何不直接让张云逸担任山东军区总司令呢?
这体现了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在人事管理上的高超智慧。从张云逸副司令的职位可以看出,实际上他的工作更多地转向了后勤保障。
华东局如此安排并得到党的同意,意味着党中央有意让张云逸重点从事后勤保障工作。这并非党不认可张云逸将军的作战能力。
恰恰相反,张云逸戎马一生,经历无数起义与作战,经验丰富,是军中翘楚。我党正是认可了张云逸的能力,认为以他的性格和特长,投身后勤工作将能发挥更大作用。
军队并非儿戏之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越了前线作战。一旦后方失去可靠的领导、支持和秩序,前方再努力,也可能功亏一篑。
在这种安排之下,张云逸就注定不会成为开国元帅。因为他的主要战场功勋,相对于其他在前线统兵打仗的元帅级将领而言,要显得“不足”。
在军衔评定过程中,这方面的履历不够突出,张云逸自然就无法位列元帅。有人曾评论:“单看功勋,张云逸一定是不能为元帅的。”这是事实,但如果他战场上有更多展示机会,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可能有人会为张云逸将军感到遗憾,但试问,这些爱国将领们难道只在乎自己的功勋吗?当然不是。所以张云逸毅然决然地投入后方工作。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发光发热,就是好同志。无论什么样的功勋,都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才是他奋斗的初心。中央对人事安排是高瞻远瞩的,张云逸在随后的工作中,为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
无名英雄:从“前线铁人”到“后勤铁人”
在山东军区担任副司令期间,张云逸将军从“前线铁人”摇身变为“后勤铁人”,这种奉献一直持续到建国之后。身处后方,张云逸从未抱怨工作的枯燥乏味,也从未想过要回到前线带兵打仗。
他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应尽的职责,就像当年和战士们一同烧大锅饭那样。那段时间,他对自己的要求极为苛刻,哪怕饿着肚子也要节省开支,将自己的钱捐给前线战士。
淮海战役期间,张云逸将后勤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他的号召和奔走下,十万爱国人民推着小车,日以继夜、夙兴夜寐地为淮海战场运输物资,张云逸的身影也穿梭其中。
若无张云逸的努力,淮海战役不可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也难以赢得那般出色的胜利。从这里足以体会到,党中央确实看透了这位将军最擅长的能力。
1947年下半年,华南地区经济出现问题。张云逸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最终落实了“开源节流”的具体做法,将节省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前线支援中。
几个月后,张云逸又助力华东区经济恢复。空闲时间,张云逸也几乎不休息,而是著书宣传自己的事业。
张云逸著出了多本进步书籍,比如那本《集中一切财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这就是张云逸铁人般的军队生活。
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发展,为此常常坐卧不宁。一次,他对守在身旁的妻子韩碧说道:“将,点了;兵,发了,怎么搞的,我反倒找不到自己在哪儿了。”
韩碧十分了解丈夫,轻叹一声说:“你不是在养病吗?怎么,又想要工作,你不要命了?”看着妻子有些生气的模样,张云逸只得尴尬地笑笑:“哦,我这不争气的身子,是真的该好好养养了。”
不久后的一天,陈毅前来探望张云逸,他高兴地拉住张云逸的手,一边上下打量一边问:“身体怎么样?老战友。”“好多了,你知道,这种闲日子我受不了哇。”
陈毅闻言笑了笑:“毛主席决定送你去苏联疗养,由你的夫人韩碧陪同......”原本见到老友十分高兴的张云逸闻言,瞬间急了:“怎么,还不让我工作?”
陈毅见状,哈哈大笑道:“急啥子哟?胜之,等你的身体健康了,还能没有打‘硬仗’的机会吗?你现在的任务是——战胜疾病!”张云逸缓缓点了点头。
不久后,张云逸和妻子韩碧一同去了苏联疗养。即便身处异国,张云逸依旧心系祖国,念念不忘要回去为人民多做些贡献。
1953年春,病情稍有好转,张云逸便离开苏联回到国内。回国后,中央安排他担任了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
可张云逸并不满足这类“虚职”,他仍希望能多为国家、为人民干些实事。为此,张云逸对妻子说:“人不能闲着,闲着还不如死了好呢。人活着,就得想法子为社会多做点好事嘛。”
1955年8月14日,张云逸致信毛主席,称身体已基本恢复健康,表示要“为党为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以遂初志,而尽己责”。毛主席在收到信后,当即回信道:“八月十四日的信收到。身体有气色,甚慰。我同意你的办法,即以休养为主,视身体健康许可,酌量看些文件,参加一些党和国家机关的会议。为准备六中全会,这些天没有时间,候稍闲时间再约谈。祝康吉。”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的授衔典礼上,周总理为十大将授衔,轮到张云逸时,他内心涌动。授衔酝酿阶段,张云逸曾几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不宜再获此高衔,希望让给他人。
然而,中央军委将张云逸的请求呈报给毛主席后,并未获得批准。毛主席明确表示:“张云逸同志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情形下,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南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功勋卓著,受之无愧!”
1971年,张云逸将军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不久后住进了北京日坛医院。巧合的是,陈毅元帅也在此住院,两位老战友不期而遇,百感交集。
张云逸轻轻拉住陈毅的手,满怀期望地说:“陈老总,这几年,我十分惦念你,希望你安心养病,早日康复,党和国家需要你呀!”陈毅坦然回应:“我患的是癌症,马克思已给我签发了通知书,我很快就要去他那里报到了,你可要多多珍重呀!”
闻言,张云逸用力抓紧陈毅的手,颗颗泪珠掉落在陈毅手上,那一刻,无需言语,他们的心是相通的。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躺在病床上的张云逸当即昏厥。
1974年,成为张云逸大将革命生涯的最后一年。1974年5月,他的病情加重,行动不便,呼吸困难。
为挽救张云逸的生命,确保治疗效果,周总理亲自批示:必须尽全力医治。张云逸病重的消息在老同志中迅速传开。
叶剑英、谭震林等老战友纷纷前往探望,宽慰这位垂危的将军。很快,毛主席也得知了张云逸病重的消息。
毛主席非常着急,很想亲自前去看望将军,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他最终派工作人员代为探望,并不断嘱咐:“记得给老将军带上他最爱吃的苹果啊!”
当张云逸得知毛主席惦念着自己时,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有了毛主席的关怀,张云逸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但未能持续太久。
1974年11月初,在张云逸病重弥留之际,邓小平来到他的病房。邓小平紧握着张云逸的手,深情地说:“我们是老战友,相识45年啦!”
当时张云逸说话已十分困难,但他仍牢牢握着邓小平的手,颔首示意,目送邓小平缓慢退出病房。1974年11月19日,张云逸从昏迷中醒来,突然向守在身旁的家人问道:“你们说人死后真的还有下辈子吗?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下辈子还能当毛主席的部下,哪怕只做毛主席的一个兵也行!”
闻言,在场所有人都落下了眼泪。当天,一代骁将张云逸以82岁高龄,走完了戎马生涯的最后征程,永远停止了呼吸。
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眼眶一下子红了,哽咽道:“以后别再送我苹果了......”良久后,毛主席下了两道命令,为张云逸大将的后事定下了规格:一、替我送去花圈;二、请叶剑英主持追悼会,由邓小平致悼词。
悼词很快送到了邓小平手中,他审查时将原稿中“张云逸逝世是我党、我军、全国人民的一个损失”中的“一个损失”改为“一大损失”。修改完毕后,邓小平又派工作人员将悼词递交给毛主席审定,毛主席看后批示:同意。
1974年11月25日,国旗低垂,山河呜咽。张云逸大将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
厅堂庄严,悬挂着他的遗像,安放着他的骨灰盒。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在骨灰盒上,两旁摆放着悼念他的花圈和挽联。
鲜花丛中,栖落着张云逸大将的英魂。哀乐低沉回荡,追悼大会主持人叶剑英元帅,与大家一同含着巨大的悲痛,向张云逸大将遗像三鞠躬。
一时间,压抑不住的饮泣声大了起来,浑然一片。随后,邓小平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张云逸大将一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笔者以为
虽然共和国天幕上,一颗光芒四射的将星陨落了,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张云逸将军,一位忠诚的革命者,其功绩与品德,超越了任何军衔所能承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