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大获全胜,但有一件事,却让他们追悔莫及
你能想象吗?1941年12月7日,仅用了短短两个小时,日本出动了六艘航母、数百架飞机,把美国在太平洋上的王牌舰队打得措手不及,损失巨大。这一天,后世被美国人称为“国耻日”。问题来了,日本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已经自顾不暇,怎么还敢横插一杠,主动挑衅远在太平洋另一头、家大业大的美国?他们这是嫌命长,还是有什么不得不为的苦衷?
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就是自掘坟墓;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在不得已的绝境中被逼上梁山。有人觉得这是冒进的赌博,也有人称这是一场必然的冲突。日本真的是头铁到和美国硬刚,还是形势逼出来的“孤注一掷”?当时世界格局异常复杂,美国、英国、苏联、荷兰缠斗在亚洲战局背后,日本到底出于怎样的算盘,选择“南下”去撬动美国的虎牙?看似鲁莽的决定,后面是什么样的盘外因素在推波助澜?这些问题,耐人寻味。
其实,日本对外扩张早有前科,早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就对中国动手了,后来一步步把矛头指向东南亚。1937年,日本开启全面侵华,嘴上说三个月解决中国,真打起来发现中国不是想象中“软柿子”——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民间抗战,每一寸土地都啃得他牙疼。老百姓说得直白,别人家的食堂免费吃剩菜,中餐馆老板偏偏拼刺刀,哪那么容易得手?
1941年,日本国内战略“北上”与“南下”激烈争论。所谓“北上”,就是打苏联,想趁着德军攻苏的大潮,分一杯羹,抢到蒙古、高加索的油田与矿山;结果在诺门罕一战,苏蒙联军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军心士气一落千丈。转而考虑“南下”,但东南亚油田、橡胶全掌握在欧美列强手里,尤其美国控制着日本近九成石油进口。美国看日本“越界”,立马祭出断油大招,日军坦克只剩下几滴油。老百姓形容得好:这就像手里有枪却没子弹,只能干瞪眼。再拖,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日本高层明知“南下”是得罪列强的火坑,但要么把美国推倒,抢到石油,要么就得收拾包袱退出中国,全盘皆输。日本选择孤注一掷,把美国当成最大障碍,决心破釜沉舟。
看似日本一时头脑发热,其实,战争前的平静里埋着危机。1941年珍珠港袭击前夜,日本冀望通过美日外交谈判找到一条“既能扩张又不正面硬刚美国”的出路,但美国冷若冰霜,摆明了不给台阶。日本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少大臣、将领都犹豫不决,毕竟美国的综合国力碾压日本,真要开打,结果如何心里没底。有人劝说,只要咬牙硬撑,美国就会受不了撤军,谁知美国这回不吃这一套。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表面上,日本获得短暂胜利,美国太平洋舰队伤筋动骨,整个西太平洋一下子暴露在日军炮口之下。日本趁机长驱直入东南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油田、橡胶、锡矿相继落入日本手中。日本民众、媒体一片欢腾,仿佛胜利在望。但这背后的阴影正在积蓄:美国国会迅速宣战,罗斯福火速调动全国资源,国内支持率瞬间爆表,“国耻日”三字刻入美国人骨子里。美国,正式觉醒。
此时,外界都觉得日本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日本国内粮食、资源告急,产业链被美英掐死,国民只能勒紧裤腰带;美国则全面动员,从工业、农业到科技、金融,全部开动。反对日本继续扩大战争的人发出警告:美国不是那个会屈服的国家,钢铁洪流和工业怪兽,一旦动真格,结果不是换个领域炫耀力量,而是让对手拱手投降。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剧情来了。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全国血脉贲张,罗斯福总统下令大招齐发,不仅要回击,还要给日本一个“天大”的教训。背后,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秘密推进“曼哈顿计划”,一颗原子弹正静静孕育,谁能料到,这场战争最后会以堪比天灾的利器终结?
1945年夏天,美国新总统杜鲁门突然得到消息,人类打造出的终极武器已正式问世。日本还指望用“玉碎精神”与美国死磕到底,各地军队、民众“誓死不投降”,但美国在广岛、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短短几天平地死伤近二十万,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惊呆了。原子爆炸的火球比太阳还亮,蘑菇云蘸着死亡与恐惧飘过城市。谁能想到,战争最大赢家不是“闪电战”,不是“钢铁舰队”,而是核物理实验室。
当初决策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高层,这一刻恐怕肠子都悔青了。如果时间能倒流,是不是就会多想想后果?
事实上,原子弹爆炸只是表象上的终结。日本要求无条件投降,二战的硝烟宣告散去,看似太平降临,危机却并未远去。原爆后的日本,城市残垣断壁,数十万平民终身残疾,核辐射阴影数十年挥之不去,社会陷入持久的萎靡。日本政坛陷入反思、忏悔与沮丧之中:有不少人认为偷袭珍珠港是自取灭亡,比如现存少数“昭和一代”老兵长期批评当年决策草率,而民众则长期因为核爆阴影生活在恐惧和悔恨中。
但事情远没那么简单。美国借助这场胜利,顺势接手太平洋霸权,把日本变成自己的“小兄弟”,直接进入冷战新局。曾经高喊“亚洲共荣圈”的国家,一夜之间沦为美国控制的“基地”。日本“二战后经济奇迹”的代价之一,就是全部身家被牢牢拴在美国战车上,军政外交唇齿相依。外表是一片祥和,心里却常常回味那场“决策大失误”。
而且,冷战之后,亚太安全格局一直没有走出二战阴影,日本长期限制军备,不敢越雷池一步。每逢战争纪念日,总有人质问,是不是当初的选择,让日本永远成了“棋盘上的棋子”?日本与亚洲邻国、尤其与中国的关系,也因战争阴影始终难以完全释怀。从原子弹爆炸背后涌出的思考,是道岔上的历史: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危机四伏,长久的伤痛与不信任延续到今天。
话说得漂亮,大家都说“战后世界秩序”多么好,但仔细琢磨,日本这一手,不就成了给美国递刀子的“好帮手”?有人还赞扬日本的“拼搏精神”,可结果呢,不光把自己摔了个稀巴烂,还赔上半个国家的命运。就算当年能多沉住气,或许结果依然绕不开那颗原子弹,不偷袭美国,美国难道就不会以别的借口介入亚洲?如今一想,那些年谁不是棋盘上的棋子?
其实说到底,世界就是这么现实——实力够硬才有说话的底气。历史不能假设,但悲剧会被记住。再高的“忍耐力”和“国运梦”都挡不住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赌注。这么一看,偷袭不偷袭,难道结局能有多大不同?不如学学中国,越挫越勇,最后拼出了自己的底气。
说到这里,有人总拿日本偷袭珍珠港大书特书,说是“战略失误、悔之晚矣”;可也有人认为,即便日本当年不动美国,美国早晚还是会找借口参与二战,还会制造新剧本来管亚洲的闲事。究竟是日本自己的咎由自取,还是早已被大国博弈摆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面对被“断油”卡脖子的绝境,是像日本这样孤注一掷挑大国,还是另谋出路保存实力?你觉得当年日本有别的活路吗?欢迎留言吐槽,一起脑补下那段惊心动魄的大国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