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下建筑与市政工程应对措施
现在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这次北京暴雨就已经造成30人死亡,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应对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现存建筑、市政工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后续设计时要做哪些变化?
在极端天气频发、灾害损失加剧的背景下,建筑和市政工程亟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韧性提升。结合北京暴雨灾害教训(死亡30人)及各地实践经验,现从既有工程应急加固、未来设计标准升级、管理机制创新三方面提出系统应对方案:
⚙️ 一、既有建筑与市政设施应急强化措施
风险隐患动态清零
建筑领域:全面排查深基坑、临时围墙、塔吊、幕墙、广告牌等抗风雨薄弱点,强制加固或拆除;对危房实施“一房一案”管理,落实硬隔离、人员撤离(如北京要求“危房不进人、人不进危房”)。
地下空间:配足挡水板、沙袋、抽水泵,强化集水井与排水电路检查,防止倒灌(上海要求地下车库车辆提前转移,切断电源防触电)。
住宅小区:重点清理排水管网、屋顶杂物,对历年积水点预置临时排水设备(如北京大兴区暴雨后快速清淤消杀15000㎡)。
智能化监测与应急联动
建立实时灾害预警平台,接入气象、水文数据,自动触发停工停运指令(如北京暴雨红色预警时,工地停工、人员转移)。
推广“双盲演练”,模拟断网、断电等极端场景,提升无通信条件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如贵阳抽蓄项目演练暴雨断网应急)。
强化应急资源调度
预置抽水车、发电机组、救援队伍(如北京排水集团暴雨中投入3162人、252组抢险单元)。
政企协作保障物资:如北京南苑机场项目调用35台水泵、2台发电车,50小时连续作战保护5000余间房屋。
🏗️ 二、未来工程设计的标准升级方向
抗灾设防标准动态提升
极端气候参数重评估:将百年一遇暴雨/风速调整为50年一遇设防(如上海按台风9-10级阵风设计沿江工程)。
关键设施冗余设计:地下管网容量扩容30%~50%,变电站、水泵房抬高地坪或迁移至地上。
多灾耦合模拟驱动设计优化
采用风-雨-热-雪联合试验系统(如哈工大实验室),还原屋面积雪堆积-消融-结冰全过程,精准确定荷载。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在建造前模拟洪水淹没、风压分布,优化建筑形态与结构(如体育馆屋面抗风雪造型)。
生态韧性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理念:升级为“蓝绿灰”三系统耦合——
蓝:扩大河道行洪断面,设滞洪湿地(如怀柔区清理河道防内涝);
绿: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增强雨水渗透;
灰:地下调蓄池与AI排水管网联动(如北京推广雨洪利用工程)。
自适应性结构:可升降防洪墙、模块化堤防(如上海沿江区域试点)。
📋 三、管理机制与政策创新
全周期风险管控
设计阶段:强制纳入气候适应性评估(如北京市住建委将防汛检查纳入房屋安全日常管理)。
运维阶段:建立房屋安全“健康档案”,逐年销账隐患(如北京对漏雨房屋、低洼院落列册管理)。
责任主体再落实
企业防汛主体责任细化(如青海共和县要求工地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
社区“网格化”防汛:发挥物业、居民前哨作用(北京天宫院街道网格员巡查树木倒塌、路面塌陷)。
法规与保险双驱动
修订《建筑抗灾设计规范》,新增极端天气条款;
推广巨灾保险,激励开发商采用高抗灾标准。
💎 结论:迈向“平急结合”的韧性城市
极端天气已成新常态,工程防灾需打破“按历史灾害设计”的路径依赖。短期靠隐患排查与应急能力前置(如上海台风窗口期加固工地),中期靠设计标准迭代与智慧技术应用,长期则需立法保障与生态基础设施融合。唯有将韧性思维植入城市基因,方能实现“暴雨不淹、强风不倒、高温不瘫”的安全目标。